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时讯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中医药报】贺运河:一个急诊中医“超人”的平凡与伟大

时间:2017-05-27     编辑:王宇涵   点击:
新闻摘要:2014年的春节,对于时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的贺运河来说,再平凡不过,和往年一样,他在急诊室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唯一和往年不同的是一团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心头。


2014年的春节,对于时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的贺运河来说,再平凡不过,和往年一样,他在急诊室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曙光。

唯一和往年不同的是一团阴影一直笼罩在他心头。从1月起,他身体就不大舒服,2月起腰痛得厉害,还连续发烧,只能边打吊针边加班。后来,一般的止痛药也不管用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打上了杜冷丁。

这一切,同事们都被蒙在鼓里,直到2月11日,贺运河起身准备巡视病人时,鼻子突然开始淌血,止也止不住。他使劲捏住鼻子,不让血流出来,坚持要等到最后两个病人的检查结果。此时,早就拿到验血和腰穿结果的他心里早已有了最坏的打算。当晚,他被确诊患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这一天在同事黎洪展的记忆中至今仍清晰无比,“贺主任一侧鼻子在出血,他一边捂着鼻子一边跑来找我代班,把手上的病人全交接完才走。”

“超人”的脆弱与坚强

急诊科主治医生陈铁明没想到会这么快在医院再次看见贺运河。

彼时,贺运河刚做完化疗10天,一位82岁的老病人熊老伯来找贺运河复诊。熊老伯脾气有点倔,只认自己信赖的贺医生。陈铁明拨通贺运河的电话,原本只想让他和老人家聊几句。“没想到刚挂电话半小时,贺主任就到了。”那时贺运河的白细胞才恢复到1000,远未达到4000~10000的正常值,在抵抗力这么弱的时候来到细菌感染风险极高的急诊室相当危险。

陈铁明回忆,那一刻他很震撼。这是贺运河生病后第一次出现在医院。这一天的他和陈铁明印象中有些不同,简单戴了一个口罩,脸有点肿,走下车,活动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灵敏了。

“我眼泪一下子就止不住了。”泪眼模糊中,那个有些蹒跚的身影和陈铁明记忆深处的形象重合了——这个身影大年三十总是守在急诊室,他最近4年每年值夜班数都超过100个,最多时达到150个;他总是把方便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别的医生过节想回老家,他顶上,病人没带钱,他垫上,住院部抢救、其他科室会诊,他随叫随到;他总是做得多、说得少,急诊科承担国家巡航护渔行动的医疗保健工作,他二话不说挑起外派医生的值班工作,为了让更多远道而来的患者看上中医,他主动包揽了每周二至周日所有中午和下午的急诊内科工作。

生病后,领导和同事去看望他,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掉链子,给你们增加负担了。”他一边与化疗和排斥反应抗争,一边仍然保持和患者的联系,细心指导用药。骨髓移植成功,进入恢复期,他又开始出诊了,每周4次,周六、日也不休息。

同事们印象中的贺运河从不叫苦叫累,仿佛铁打的“超人”,总是那么坚强而令人信赖。只有贺运河自己知道,没有人是铁打的,没有人能永远坚强、无所畏惧。其实,现在一般人走七八分钟的路程,他要走15分钟;其实,他现在因为吃药控制自身免疫反应,不能感冒,一旦感冒好得特别慢;其实,刚化疗完就去急诊室他也怕。甚至在过去健康的时候,恐惧和脆弱也每天伴随着他,值班时他永远很紧张,因为不知道下一个患者是不是重病号,休息时也放不下心,“我最怕晚上突然电话响,接电话时手都在发抖。”因为每一通电话背后都可能是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他还是24小时从不关机,甚至刚值完夜班也不关。他还是坚持,“恢复后我要回急诊科工作,身体好了多上几个(夜)班。”当病人在眼前时,他总会忘了自己。他说,“医生存在的意义就是和病魔作斗争,救活一个病人就是救了一个家庭。”他的脆弱与坚强都源自病人。

好大夫的“柔”与“刚”

“因恼人的感冒,周四上午停诊。”贺运河的朋友圈发出不久,患者、同事们叮嘱他好好休息、期盼他早日康复的留言就“刷屏”了。

贺运河的好人缘和好脾气是出了名的,讲话从来不大声,找他看过病的患者都变成了“铁粉”。对此,陈铁明特别佩服,“再‘刁蛮’的患者贺主任都能搞定。”他记得,就在不久前,一位老人到医院就诊,家属比较难沟通,“稍微问几句就态度不好,让做检查总觉得医院是不是多收费了,有些医生碰到这种病人,会觉得惹不起就算了。”后来,这位患者找到了贺运河,被好脾气的贺医生“收服”了,不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人和家属也特别满意。

向贺运河本人追问细节时,他却笑言不记得了,“因为这样的病例太多了。”原来,贺运河早就和医院挂号室打过招呼,有不好处理的病人就交给他,他有经验,他来沟通,“不过是将心比心。脾气再好的病人生病了都会敏感、有情绪,我们就尽量理解病人,让他们少花钱、看好病。医生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工作中。”

在贺运河看来,和病人沟通的方式很重要,要刚柔并济,态度上耐心、温柔,原则问题要强硬、较真,把病情、道理和病人解释清楚。有时候“刚”比“柔”更重要。临床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该坚持原则时一定要坚持,既要“好脾气”,也要“犟脾气”。曾经有一个40多岁的男性患者夏天在户外钓鱼,突感头痛,挂急诊时自述为中暑。贺运河仔细诊察后判断有脑血管意外的可能,建议患者做CT。那是上世纪90年代,做一次CT300多元,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患者马上不乐意了,质问他是不是想多收费。贺运河耐心解释,但态度坚定,“头痛有很多原因,中暑的确有可能,但你颈部比较僵硬,很有可能是脑血管意外,咱俩都冒不起这个险,为了省300多元不值得。”检查结果果然不出贺运河所料,该患者视网膜下腔出血,如果当作中暑治疗,恐有生命危险。事后,患者对他分外感激。

2011年,一名44岁的患者酒后不适,入院醒酒时突发心脏骤停。进行了30分钟的心电除颤和心脏按压后,病人仍毫无起色,按照惯例此时已经可以放弃抢救。但贺运河态度坚决,“病人年纪不大,又没有心脏基础疾病,不能放弃,还有希望。”又一个30分钟过去了,病人的心率还没有恢复,贺运河仍旧不肯放弃。终于在第65分钟,病人奇迹般恢复了心率,从死神手里抢回了一条命。

贺运河的“刚柔并济”还体现在对年轻医生的指导上。有时年轻医生开了两个作用相近的中成药,他发现了就一定会指出来。但他从不当着病人或其他医生的面,而会选择合适时机找一个角落轻声提醒,药开重复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被提醒的医生也很容易接受。

“柔”与“刚”,“好脾气”或是“犟脾气”,都源于对病人的强烈责任感。贺运河常说:“病人的信任是金钱都买不到的,我很珍惜。”

谁道中医“慢郎中”

贺运河深受患者和同事尊敬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术高超,善于在急诊中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

中医不是“慢郎中”,这一信念从小就根植于贺运河心中。他出生在湖南邵阳农村,4岁那年,母亲怀着妹妹时患上了严重的妊娠期水肿。临产前,全身水肿得皮肤都透亮了,吃不下又不停呕吐,病情来势汹汹。林场医务室一位懂中医的邹医生连夜打着火把、背着药箱,赶了50多里山路来到贺运河家,为他母亲开了服中药,又守了一整夜。服药后,母亲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最终母女平安。从此,母亲经常在小贺运河耳边念叨邹医生的救命之恩。

村里人生病时也常常找赤脚医生扎扎针、开点药,有时很快就好了,还花不了多少钱。这些都在贺运河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高考那年,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作为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项目的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刚组建不久,有着博士后经历、正高职称的贺运河毅然放弃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优越条件,来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挑起急诊科建设的重担。

“贺主任带领我们在急诊科发挥中医药特色。”急诊科副主任曲宏达介绍,“比如针刺镇痛,治疗结石病人、伏案工作造成的枕性疼痛、胃痛甚至癌痛,都迅速而有效,还可以避免产生副作用。”小儿发热,如果用布洛芬等西药,虽然当时能很快退下来,但之后还会烧起来,用中药,或者推拿按摩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很多时候就能让温度稳定地退下来。中医特色护理、温灸、穴位贴敷等都已在急诊科得到了运用。

一次,有位60岁的老人因为吃了过期冰棍,剧烈腹泻,送到急诊室时心率每分钟只有37下。“按照西医常规操作手法肯定要上阿托品,但贺主任分析病人是因为吃了冷物导致的胃肠痉挛。”一边吸上氧,一边温灸中脘穴,患者的心率就慢慢恢复了。

有些中风患者出院后,还一直找贺运河开中药调理,阿霞就是其中一个。她还不到50岁,因为突发脑血管意外引起一侧肢体无力,讲话也不清楚。贺主任接诊后,一方面控制她的血压,一方面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补气活血化瘀。坚持治疗不到半个月,阿霞恢复如初了,见人就说“贺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身边好榜样的平凡与伟大

“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很幸运,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能和患者保持这么好的关系,对我们年轻医生也是一种鼓励。”门诊办助理唐凤梅在工作上和贺运河并没有直接接触,但当医院号召全院O型血职工为贺运河献血时,她立马报名了,为了能献成血还千方百计、绞尽脑汁。那段时间刚好加班加点,唐凤梅瘦了,离献血最低体重还差两斤,献血当天她又是吃饼干,又连灌两瓶水,还偷偷在身上揣了三四个手机,“可惜还是差一点点,我挺沮丧的。”据她回忆,当时报名献血的职工很多,“贺主任在全院有口皆碑,开药时考虑病人经济负担,同事有困难抢在前,作为主任从不摆架子,大家都知道他人很好。”

最近,唐凤梅入党了,和贺运河同在临床第一党支部,接触机会变多了。她发现,贺运河不仅是位好大夫,还是一位党性、原则性极强的好党员。“贺主任还在恢复期,身体不好,但支部、工会组织的活动都积极参加,从不落下。通知交党费,有时贺主任当天不出诊,我们就建议他出诊那天再交,结果他总是当天第一时间专程来交。”

这些都是细节,但每个细节都不放松自我要求,人格愈显高大。

曲宏达、黎洪展、陈铁明都是贺运河带出来的急诊科“老兵”。回忆起和贺主任相处的点滴,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也不是什么“豪言壮举”,而是那些看似平凡却感人的细节。这些细节“润物细无声”,变成一种厚重而强大的感召力,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贺主任对我影响很大,他不像有些主任那么威严,我们像兄弟,但都打心眼里服他。”曲宏达说,“他吃苦在前,像他的年龄本不该值夜班,但他从不叫苦叫累,总是看完病人才走;他享乐在后,单位分房,想都没想。他总说,国家培养我们,我们就有义务给老百姓看病。”

“贺主任把医院当成自己家,上班、下班把整个门诊楼转一圈,检查水龙头、空调都关了没有,打印纸打印完一面,主动收集好继续用,还常常提醒大家人不在诊室就关灯。”陈铁明笑言自己重复使用打印纸的习惯也是受主任影响,“他既关心细节,又着眼大局,总是把年轻医生的长远发展放在心上,职业如何规划,业务学习哪方面要加强……”

“贺主任每次都想着自己多挑一点担子,不会把苦活、累活推给别人,我也向他学习。”黎洪展从急诊科出来后,加入了当时只有5个病床的脑病科。脑病科刚起步,条件很艰苦,黎洪展从不诉苦,有什么困难自己解决,病人深夜有什么事,他随叫随到。如今,已是脑病科副主任的黎洪展依旧低调、寡言。

有人打趣说,贺运河带出来的年轻医生都有种独特气质,敏于行而讷于言,像他一样埋头实干。

现在,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正有越来越多年轻医生以贺运河为标杆,在新时代实践大医精诚。

记者手记| “超人”是怎样炼成的

初读贺运河的故事,您一定会觉得他像个“超人”。一年到头,值夜班数最多时超过150个。验血报告和腰穿结果显示自己很可能得了白血病,鼻子都淌血了,还要等着患者的检查报告。化疗完刚10天,白细胞水平那么低就敢往急诊室跑。在医患矛盾高发的急诊科呆了那么多年,患者满意率一直是100%……

细品贺运河的故事,您会发现他也不过是个“凡人”,深夜接到医院电话,他会紧张得手抖,特别劳累时会和家人急眼,节假日也想多陪陪家人,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儿子成长。只不过一旦站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一旦面对患者,他就忘记了“小我”。

那些让患者和同事们念念不忘的感人细节,仔细分析也挺平凡,你我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像贺运河一样坚持数十年。

从“凡人”到“超人”,贺运河把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岗位的钉钉子精神、对待患者永远温柔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内化成习惯甚至本能。当把患者真正放在心上,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旁人忍不住赞叹的行为,对贺运河而言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自然。所以他不愿意多谈自己的“事迹”,从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多伟大,总说自己很平凡。

“我们需要贺运河这样的榜样,他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在实践中学习的。”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严冬认为,“这样就在我们身边的鲜活榜样,平凡又伟大,对身边人、对全院职工、对社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

的确,贺运河的儿子本来一心想学金融,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也走上了从医的道路,“希望能成为像爸爸一样被患者需要和爱戴的医生。”

贺运河的妻子主动挑起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从无怨言,每年把年夜饭送到医院就默默离开。贺运河化疗完10天就敢往急诊室跑,开车送他的就是妻子,“不拦着,我懂他。”

贺运河同科室的医生,在潜移默化中受他影响颇深,都做得多、说得少,敢啃“硬骨头”。

贺运河的“伟大”或许在于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大医精诚精神,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都闪闪发光。

在向贺运河学习的同时,广大医院和行业管理者也不妨总结升华经验,以“学典型”带动“建制度”,从这些“平凡的小事”入手,优化服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将先进经验常态化、制度化,最终内化成每一位员工的行动自觉,为健康中国建设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氛围。

相信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着的医务工作者都身怀“超能力”。

新闻链接:http://www.cntcm.com.cn/2017-05/26/content_30259.htm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南医人】南方医院胡彦锋:做时间的朋友

与胡彦锋教授的专访约在中午,这是上班族宝贵的休息时间,外科医生由于手术常常持续并跨越中午时段,他们也习惯了“午而不休”的工作常态。这种工作时间观念,从我一进胡彦锋教授办公室的门就感受到了。一走进他的办公室,桌上电子闹钟大大的显示屏扑面而来,数字异常清晰,一进门,一眼就能看见,每闪动一下,似乎都在提醒时间的流逝和变化。他说话的语速很快,语言铿锵有力。偶尔在院子里遇到他,也是步伐匆匆,当他从你身边走过的时候,...

【更多】

【南医人】南方医院宣丽:小小的种子,开出大大的花

很多80后出生的人,应该在小时候都看过当时TVB剧场热播的《鉴证实录》,它曾点燃了很多人的从医梦想,宣丽就是其中之一。小小年纪的她,就感觉当医生很酷,女医生更酷。父母知道她的想法后,很是支持。一路怀揣着这个梦想,她跨入医学大门,又来到南方医院血液科。她说,其实在成为刘启发教授的研究生之前,她对血液科专业并没有太深入的认识。但也不知为什么,越学越喜欢,越学越入迷。我想,一名学生对学科和专业越来越深入的热爱,...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