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16年第十三期(10月31日)第三版

时间:2016-11-02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新闻摘要:10月12-13日,由我校主办,第二临床医学院承办的高等医学院校“明日医生”论坛在珠江医院举行。

3.jpg

10月12-13日,由我校主办,第二临床医学院承办的高等医学院校“明日医生”论坛在珠江医院举行。这是我校第四届科学文化艺术节内容之一。来自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于娜,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一名大五学生,她在科学文化艺术节之“明日医生”论坛上,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南方医科大学医学生的成长历程。

我的学医历程

□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2级临床双语班 于娜

人文教育,铸造高尚人格

  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学校培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也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学校和学院在我们人文素养的养成上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人文职业精神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

  学院围绕中国医学教育标准要求,注重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坚持人文与专业融合,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实践策划,都贯穿人文职业精神培养。每到新学年,医院院长率先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医院党委书记带头为本科生讲授人文教育系列课程。每年开设《医学史》、《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人文》等近30门人文课程,举办珠江名师讲坛、珠江青年讲坛和卓越医师论坛等系列人文讲座。成立了卓越医学生协会、医鸣警人等各类社团组织,定期组织支教、义诊等志愿者活动。周末同学们去看护孤寡老人与残疾孤儿,假期前往边远山区为留守儿童助学,进入医院照料陪护脑瘫患儿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在活动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善良与美好,体会到责任与担当。

学院定期组织珠江名师讲坛活动,邀请德高望重的教授作讲座,给我们树立清晰的医学路线,指明全面提升自我的方向,以适应临床及社会的需要。钟世镇院士告诉我们“把冷板凳坐热,才是最大的本事”,指引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坚守选择和应对挑战,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不一样的人生。珠江医院血液科主任李玉华以自身经历告诉大家,除了学好书本知识,也要锻炼为人处世的能力,培养阅读习惯,全方位提高个人修养。骨科田京则用外科医生的一天,展现平凡中透着汗水,微笑中担着责任,每个荣誉的背后,是对自己不懈的磨砺与打造。老师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激励大家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支持和鼓励各类学生组织的成立,并提供指导及支持。全校现有各类社团55个,低年级参与率达70%。学院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品牌项目也影响着大家。“医辩惊人”辩论赛中,我们建立了辩证思维,提升了口才;“红歌会”带我们重温光辉岁月,增强集体荣誉感及凝聚力;各种迎新迎春及毕业晚会,让我们勇敢走上舞台,积极展现自我。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了我们的整体精神面貌,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充实有益

学院提倡大家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走出校园,通过志愿服务,来了解社会,感知生活。至今记得在“医鸣警人”一次宣讲活动中,一位遗体捐赠者的话:“宁可让学生们在我身上割错千万刀,也不要让他们在病人身上切错一刀。”我们深感医生的责任,更感谢为医疗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并带着感恩之心敬畏生命,砥砺前行。

专业强化,成就精湛医技

  当代优秀医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也必不可少。学院和我们一起为成就优秀医学生而共同奋斗。

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学院为优化教学效果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基础与临床相融通的课程整合,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架构,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大三开始接受专业课双语教学,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拓宽专业学习广度;翻转课堂、PBL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增进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早期接触科研更是给大家打下了坚实的文献检索基础,训练严谨的科研思维。

临床实践早、多、反复

  学院建立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模式,我们从大学第一个假期就可以进入科室进行临床实践。每年寒暑假的见习成为必不可少的功课,从对医学的好奇和胆怯,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我们在感受医疗行业的酸甜苦辣的同时,也对医学和医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院的临床技能中心全天候开放,专职老师组织并指导大家进行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所以在正式进入实习前,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临床技能和病例分析能力。

创新培养严谨规范

  学院创建了导师指导、研究生辅导的“本科生+导师+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团队模式,定期召开创新进展报告会、创新经验交流会,着力培养大家科学态度的严肃性、科研设计的严密性、科研作风的严格性,掌握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学院完善了激励政策,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本科生创新教育,推动学校出台了本科生发表SCI论文优先推免研究生、本科生发表论文计入推免研究生量化加分的政策,给予指导教师发放教学津贴补助。利用社会捐资100万元设立“树才留学奖学金”,先后资助学院36名同学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交流学习,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与竞争实力。

自我管理,全面发展

书院制建设,促进专业间交流

  今年起,学校创新推行书院制管理,从之前一个学院、相同专业单一性管理,转换为文理专业融合,多所学院共管,并实行全员导师制、基础与临床导师互选的新模式。从部队管理到学院管理,再到书院制,学校在逐步努力为我们构建一个全方位、全时段的成长环境。

学生自助,参与管理

  学校和学院强化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了涵盖教学、学生管理、党团建设的学生工作官网、学生社团微信公众平台等,大家通过电子平台获知各组织活动动态,根据兴趣与时间进行选择与安排。校长助理、各部门学生助理、辅导员助理、教班主任、学生会、团委等学生骨干,只要有意愿,在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找到属于我们的位置。学生可以通过“校长接待日”,副处级领导联系班级、教师评价系统等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出谋划策、发言献声,可以提出质疑、争取权益。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无论巨细,学院都认真听取我们的建议与意见,在跟我们利益相关的任何环节,学生才是决定的主要力量。

自我助力,自我成长

  我校的贫困生约占总数的20%,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学校和学院领导的重视。通过公平公正评选奖助学金、积极争取社会和团体资助、拓展助学渠道等多种方式解决困难。去年,仅第二临床医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共计约107万的资助。除此之外,二临由学院主导、贫困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策划、自我分配的知行兼职中心,通过医学用品统购、搬运小能手、创业一条街、蚂蚁市场和家教中心等方式自主创业,经过5年的不断完善,中心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每年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其中25%投入学院爱心奖学金,奖励成绩优异的贫困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考研录取率50%以上,就业率超95%,居全校前列;共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47项,广东省级立项98项;校级课外科研活动项目100余项,项目数和资助金额居全校首位。本科生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7篇。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先后获得特等奖1项,金奖1项,银奖3项,在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研和创新实践竞赛中,取得金奖3项,银奖7项,铜奖12项的好成绩。二临学子用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为学院树立了创新排头兵的优质品牌。

  医路漫漫,任重而道远,我们不懈努力,坚持前进。今天与大家交流成长的经历,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成绩,旨在推进共同进步。明天我们还将携手,在医学各个领域各施才华,各展风采,为全人类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明日医生”是学校学院对我们的培养初衷和期许,也将成为祖国未来医学事业的中流砥柱。历经五年学习与磨炼,成长与蜕变,我们坚信,“明日医生”必将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

作为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类项目中的BIEBC专项(大学生海外课堂计划Buil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Beyond Classroom)内容之一,2015年12月我校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成功合作举办了首期“医学生海外校际交流项目”。为进一步推动医学生海外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今年9月24日至10月7日继续举办了第二期“医学生海外校际交流项目”,来自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的19名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和五年制的同学赴加拿大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

勤于思 广于闻 勇于行

□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陆宇珩

  这次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交流之旅,不仅仅让我感受了异国的风情和文化,更让我明白了加拿大的教育体制先进在何处,医学环境优越在何处,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科研方面

  9月27日,我们参观了KIAM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小厨房,浓烈的生活气息缓和了科研生活的重复与乏味,接着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办公室中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隔间,虽然不宽敞,但却充实温馨,让辛勤的科研人员能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在动物实验专用的超净台处,王老师告诉我们,动物实验是需要层层审批的,因为动物也是生命,不能擅自购进动物随意实验,虽然手续会影响实验进度,但对生命的关爱更应该是医生和研究员的坚持。进入实验室,仪器满而不乱,井井有条地陈列在实验台上,这里的仪器与国内实验室相比,大同小异,但每一个仪器都被充分地、多用途地利用,实现了每一台机器的最大价值。观察到一些实验室仪器陈列的细节,我能感受到实验员的细心和严谨,比如冻存细胞的-80度冰箱, KIAM有专门的冻存室,室内温度比常温要低,防止细胞取出的一瞬间温度骤变,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让我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的含义。

  9月28日,适逢MRI实验室的维护日,让我们有机会能进入其中,一探究竟。高教授热心地带领我们参观,并介绍说,这里的MRI是3.0T的,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度高。而且KIAM实验室的MRI创新性地添加了移动功能,可以按照医生的需要随意变换位置,这样可以尽可能少的移动病人,减少病危病人的再损伤。这种影像室与手术室合并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既方便了医生,又减少了患者在排队等候和移动过程中加重病情的风险。

  在交换期间,许多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让我眼前一亮。他们研究的重点五花八门,有传统的基础研究,比如癌症的信号通路机制;基于某个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比如misfolded-SOD1在ALS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清除;还有十分新颖的临床试验,比如针对加拿大日益增多的肥胖人群,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不损伤关节的跑步机。这些课题都十分贴合临床实际,而且妙趣横生,让我明白,深奥的科研课题原来也可以这么生活。

教学方面

  加拿大医学教育模式与国内医学生培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加拿大不设医学本科,医学院都要求学生有四年本科的学士学位,而在本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比如生物、化学、物理、甚至各种人文学科,为自己今后能成为一个善于沟通,博闻强识的医生打下基础。在进入医学院后,开始进行为期四年的医学教育,前两年“见习前”阶段,是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后两年的“见习”阶段则在医院里学习,为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夯实根基。毕业之后进入住院医生实习阶段,选择自己心仪的职位(内科医生、麻醉师、外科医生等),并将医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在这个过程中,医院成为了所有实习医生竞争的舞台,通过住院医师培训能够保证培训的同质化。完成实习之后,还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这样培养出的医生才更加全面和有竞争力。

  而在上课形式上,可能因为每个教授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去旁听的那一节课还是以“老师视角”为重,但从课堂氛围、内容安排、教授的授课习惯上,还是能看出很大的不同。刚进入课堂,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多数学生的桌子上都陈列着IPAD或是电脑,方便记录电子笔记,比手写要高效,且能查看教学的PPT,直接在旁边记录重点,不容易遗漏。再加上课堂上有wifi,有什么难点可以直接借助网络答疑解惑。而在教授的PPT上,知识点以疾病为中心呈现,而不是生理归生理,病理归病理,体现了基础与临床的整合,使学生对疾病的机制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而且有一个小细节,就是教授在使用之前讲过的知识点时,不仅仅是单纯的说一句“这是以前的内容”而一笔带过,还在知识点后附上它出现的页码,更方便学生能够重新复习,不会因为一直翻书而耽误进度。而在授课过程中,有疑问之处可以随时打断,授课完毕后还有专门的答疑时间,能让学生课堂上产生的疑问就在课堂上解决。  

  而在教学观念上,教授们的几句话让我受益颇多。“不要让部门的隔阂,阻断你我的联络”,正因为不同,才更应该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做科研,要么一战到底,要么一事无成”,科研不是浅尝辄止,也不是适可而止,要做就只能做到最好,做到第一,不然就只有失败;“行医,是一项团队运动”,只有医生们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取得大的进步;“中国学生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但许多学生却忽略了,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光读书是永远不够的,没有阅历,没有交流的技能,没有创新的思维,人生只是一滩死水。思考,社交,运动,旅行……这些都是精神的养料,是医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短短14天,加拿大人的热情好客,谦虚有礼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进电梯时,他们会主动挡住电梯门,让我们先行;在迷路时,他们会看到你面露难色而热情询问,提供帮助;在收到我们的小礼物时,他们会真切地微笑,并仔细询问礼物的含义;在街边散步时,他们会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赞美我们的服装独具匠心……这点点滴滴,都化成了加拿大之行中一道道美好的风景。

  

  短短两周业已结束,从刚来时的时差难倒,水土不服,到最后的流连忘返,依依不舍。不得不说,加拿大之行让我学到太多,感悟到太多,医学生不该只是学习,不该只是漫无目的地实验,也应该勤于思,广于闻,勇于行,找到合适自己的路,而不是单单的模仿他人,走约定俗成的套路。经过这次的“充电之旅”,我也能够调整好自己的方向,在医学的路上继续前行,矢志不渝。

3-医生正在调试MRI.jpg

医生正在调试MRI

3-美丽的曼尼托巴大学本部.jpg

美丽的曼尼托巴大学本部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护士节】中西医结合医院周瑾:把职业当成热爱的事业干

周瑾,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她以丰富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挽救众多患者生命;她用学科前沿知识,做好全院教学培训工作;她深入防疫第一线,分批次调度5294人次。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白衣天使和共产党员的神圣誓言。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扎根临床27年,周瑾早就练成了一名业务、科研“两手硬”的“全能选手”。作为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她秉持“护士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更多】

【护士节】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杨硕:我为我的工作感到骄傲

2023广州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百名好护士颁奖典礼近日举行。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杨硕被评为2023年“广州好护士”。重症医学科(ICU),每逢节假日就是医护最忙之时。今年“五一”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长杨硕又是在值班中度过。他所在的ICU还是珠江ECMO救治中心,每天都要备班,24小时待命。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因一次次成功救治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而走入大众视野,被冠以“魔肺”...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