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16年第十五期(11月30日)第四版

时间:2016-12-02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报    点击:
新闻摘要:追风筝的路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第二临床医学院  邓燎源     没有劲力的人生,等同没有灵魂的一生,就像历史长河中那些苍白无力的浪花,终归于平静,消失在历史的角落...

4.jpg

 

 

追风筝的路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第二临床医学院  邓燎源

    没有劲力的人生,等同没有灵魂的一生,就像历史长河中那些苍白无力的浪花,终归于平静,消失在历史的角落。
    无论是回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还是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的重大变革或是推进都是一个个追风筝的人所走出的追风筝的路。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读过卡勒德·胡赛尼写的《追风筝的人》,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追风筝的人。我读的是李继宏翻译的版本,觉得他在译后记中说的挺好:“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是一个追风筝的人。有心追风筝的人都昂着头、目不斜视地、十年如一日般追逐梦想的风筝,即便追到了也是以生命的至高规格守护风筝,就像哈桑为阿米尔捍卫追到的风筝一样;无心追风筝的或许也是目不斜视、紧盯风筝,只不过是身心麻木而在时间涌荡中随波逐流而已。
    卡勒德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以阿米尔少爷和仆人哈桑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在纵横交错的复杂历史背景下的家庭变幻。
   故事里边牵扯了太多的矛盾,一次又一次地展现了感性与理性的分别,以歇斯底里的畏惧和深沉浓郁的父爱的面目进行多次角逐,使得人性的光辉和宗教的肃穆在彰显中磨合、在磨合中互相彰显。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我想,这便是悲剧,鲁迅先生所说的“把美丽的东西毁给别人看”的悲剧……
    从书中走出来,我心中除了惊叹故事的美丽与残忍外再无其他想法。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身期许的阿米尔,译者李继宏不仅提出了这点,还看到“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是的,每个人追风筝的路,注定不会平凡……

 

 

 

白云出岫本无心

——读《平凡的世界》

□  检验与生技学院  李卓

  《平凡的世界》,却有太多的意外,它平凡又不同寻常。
    说它平凡,是因为它写了一群平凡的人,真实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说它不同寻常,是因为路遥先生笔下人物的命运,一次又一次超乎读者的预料,却又都在情理之中。
    有人为少安和润叶的错过而惋惜,有人为晓霞的离去痛惜,也有人为少平最后的选择不是金秀而是惠英感到疑惑。可是,这才是命运的难以预料。我们不知道年少的懵懂感情是否适合跨入婚姻,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生活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甚至会风起云涌。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挺过去的能力。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安。最开始,我特别讨厌他。爱着一人却又不敢说,白白错过了,后来又跑到山西找来秀莲,还几乎是一见钟情。这不是薄情是什么?
    我们都喜欢那种无法在一起就遥遥相望,最终两个人要么孤独终老,要么冲破世俗在一起那种爱情故事,可生活不是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少安的选择。少安不是梁山伯,做不到生死相随,因为他要养家。他和润叶也不是陆游与唐婉,即使是青梅竹马,后来文化水平与生活方式方面的差距,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终成陌路。
  少安是坚强的。身为长子,他早早地离开了校园,帮着父亲供少平和兰香读书。这也变成了他和润叶之间的一道鸿沟,最终造成了他们的失之交臂。后来,又经历了烧砖失败,欠下许多债务的坎,可他一一挺了过去。可是命运还是不肯放过他-----一切安定下来的时候,一直陪伴他的秀莲被确诊肺癌。
    后续故事,路遥先生没有写,但是我可以猜到。即使是今天,癌症也几乎与死神画等号,何况那时候?秀莲是死定了。可是这样少安该怎么办?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少安可以挺过去,就像他之前那样。他会坚强,绝不会被厄运压垮。
  少平的命运也是一路坎坷。尤其是晓霞的死,还有后来的毁容,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但与少安不同的是,少平的结局似乎有一丝亮色,但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疑惑,就是关于拒绝金秀而选择了惠英。我知道不少人希望他选择金秀,因为金秀和晓霞一样,都是女大学生,配得上少平,而惠英是个农村妇女,一个寡妇。但我觉得,经历了这么多,少平需要的是安定,金秀是年轻漂亮,还有学问。可她不能让少平安定下来。如果少平最后选了金秀,那是言情小说的剧本,那就不是生活了。
    《增广贤文》有云:“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意思是有些事情并非人力可控。我觉得,用它形容《平凡的世界》再合适不过了。如果世事都是可控的,从一开始就都不一样了,少安和润叶的结局一定是竹马绕青梅,少平和晓霞也不会相爱----因为如果这样,郝红梅不会和少平分手。《平凡的世界》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我很喜欢最后少平对十年来的生活的评价,他说,生活画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圆,但不会以圆的形式结束,会一直走向前去。这不仅是路遥先生对全书的总结,更是对我们的告诫。即使命运不可捉摸,我们还是要向前看。在宿命之中,欣赏前路莫测。这才是对人生应有的态度。

 

 

 


滴落人间的音符

——品《烟花易冷》

□  公共卫生学院  阮永涛

    一袭素衣,纤弱的细手紧扣那已倾塌的山门,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唤。颓败的伽南寺内,那早已了却尘缘的苦陀啊,你的心中,难道就真的只能容下眼前的那一尊木鱼吗?你真的听不见那外面的呼唤?真的忘了曾经的如此种种了吗……
    每当听到周杰伦的《烟花易冷》,我总会产生这样的遐思,这跨越千年的情殇,这曲断衷肠的哀怨,好美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是一首哀婉的歌,周杰伦、方文山两人以历史驻足者的姿态,努力沉浸进去,俨然逆旅过客。通过音乐的形式把感触如迷彩烟花般释放出来,配合得天衣无缝,匆忙的吉他、凝重的钢琴,西方乐器用来演绎东方文化,格调却如此和谐。大概也只有周杰伦和方文山才会有如此才情吧。
  我依稀看见疆场上,那个雄姿英发的将军手持长枪,奋勇杀敌的情形,可是,败局已定,任何人已无力回天……我想在他铩羽而退之时,纵使万般苦恨在心头,也终究还是会有诸多温存的。那里,有他喜爱的旧故里,有蕙质兰心、柔弱如水的那人泡开的那一壶香醇,还有涤荡在湖面上的那一缕古筝,或许也有“雨洗芭蕉叶上诗,独来凭槛晚晴时”的悉索往事……只可惜天不遂人愿,“烟花易冷,人事易分!”昨日的兵戈号角、魂兮誓言,都转身遁入了空门,一切旧梦,都断成空……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是啊,人在变,世在变,可是呢,你相信剩下的那份“等候”是永远不会变的吧。既然今生缘分落地已生根,那就等来生,烟花如若易冷,那就在伽南寺外伫听雨声盼那永恒吧!“生死枯等,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好一个“枯”字,生命可贵,日月似金,能把时间奉献给对方的爱,那才是胜却万重金山,而那等候里所受的苦,只要你我相知,亦是最绵的甜。我坚信,流年转过身,守着的不论是那空门,还是那孤城,终会有相逢的那一天,终会再听一曲只为你谱的情诗,再捧回那人为你沏的香茗……
  其实,那份幽怨凄婉的夙愿,那份刻骨铭心的等候,我岂能读懂半分,至于挥毫泼墨,又何尝不是一种亵渎。愿君听一曲《烟花易冷》吧,享受一下周董与方文山两位逆旅过客带来的听觉盛宴,那不是恢宏,而是伽南雨纷纷下的思索,追悟……

 

 

 

友情与爱

——观《七月与安生》有感

□  卫生管理学院  周越

    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小说,主人公是两个女孩,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关于友情和爱。
    七月所生活的家庭是幸福的,她很乖,学习好。而安生,有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出差,没人管她,因此性格调皮,成绩不好。看起来两个应该毫无交集的人,在一同恶作剧打破了学校上下课铃,一路奔跑回家的时候,友谊开始建立。七月带着安生回了自己家,安生父母待安生极好,安生在七月的家才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有一次,七月说自己喜欢一个成绩很好,阳光帅气的男孩。安生开始觉得,七月不是她一个人的七月了。于是她瞒着七月偷偷找了男孩,警告他别欺负七月,男孩却对这个坦白直率的女孩很有好感。为了成全七月,安生决定离开,在火车开动时,七月看到了自己男朋友的信物正在安生的脖子上。
    看到这里,可能会想,又是一个恶俗三角恋的故事。但,这才是开始。安生在外面漂泊,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过最窘迫的日子,经常在酒馆蹭吃蹭喝。她每到一个地方,都寄明信片给七月。后来七月说,她不是害怕自己一个人出去,而是安生在外面累了总有回来的一天,她就留下来等她回来。
    安生终于回来,七月给安生一个大大的拥抱,此时七月已经在银行工作,生活稳定。她带她住旅馆,吃饭时,看见安生蹭吃蹭喝的戏码,很生气,安生就反驳她自己就是这么生活的,而且她不想欠七月的。两人之间友情、爱情的隔阂,终于有一天爆发,两人不欢而散。七月开始走安生走过的路,这是她跟过去告别的方式,而安生开始向往安定的生活。两个女孩的人生,像换了一样,安生成了七月,七月成了安生。
    我觉得,两个女孩经过这么多年感情的积淀,早已经是如同一人。她们之间曾经出现过一个男孩,兜兜转转谁都没有真正得到。安生为了成全选择流浪,七月为了成全选择漂泊。她们都成了从未想象的自己,彼此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各自的人生。七月生了孩子,交给安生照顾,影片的最后,是七月死了,安生帮她照顾孩子,安生写自己和七月的故事,署名署的却是七月,而孩子,好像已经是七月和安生共同的孩子。在我看来,这种彼此感情深厚,却又彼此成全的感情,抛开故事背景,这就是爱的定义,所以,爱情和友情不能被真正区分。最好的感情应是成为彼此的模样。

 

 

 

 

因为爱

——观《釜山行》有感

□  护理学院  张玲玲

  爱是一个人的铠甲与软肋,我们可以因为爱而变得更加坚强,而那些被我们爱着的人也是最容易触碰到我们内心的人。
  《釜山行》描述了在一辆去釜山的列车上发生的各种波折,这部电影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人物主角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代表,父亲,小孩,孕妇,学生,流浪汉等等,其实也是社会上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一种对照。关于人性的百态,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任何一种人性或善或恶,当你身处这样一辆丧尸横行的列车,你又会是电影中的谁呢?
  其实与其说这部作品涉及的是人性,倒不如说是爱来得更亲切,也许起初我们很难在一部丧尸片中感受到爱的气氛,但没有人生来就喜欢作恶,他们也许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爱的人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
  电影最先出现的是父亲石宇,一个社会精英,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平时似乎有点冷漠与自私,但是对于女儿秀安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也是因为秀安,父亲石宇也慢慢成长起来,开始懂得多为别人考虑。在电影最后,为了女儿不受病毒传染,深受丧尸病毒的石宇选择自己跳下了列车。在倒下去那一刻,石宇脑海里的光景竟是妻子怀中安详睡着的婴儿,秀安安详的睡脸,石宇初为人父的欣喜,柔和的光线透过窗帘洒落在他们的脸上,伴着轻柔缓慢的背景音乐,整个画面平和得让人不敢打扰。与实际父亲石宇满面血渍与灰尘的将死形象不同,新生生命的诞生与另一生命的逝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秀安的哭声犹在耳边,父亲带着满足与不舍的笑容离去。就像是一个人生接力棒一样,我只能送你到这一站了,接下来,只能靠你自己了。
  为阻挡丧尸的前进,丈夫尚华以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将丧尸们击倒,为自己身后的人们争取时间。“我们女儿的名字,你应该知道了吧?”他对着已经泣不成声的妻子说,在尚华身上我看见了什么叫做铁汉柔情。明明是如此粗犷的男人,在即将倒下那一刻却显得如此柔弱无比。
  珍熙被咬后,荣国的手足无措。明知道自己即使抱着她也没办法救回,但还是没有办法松开手。像是失去了逃生的欲望一般,荣国倒在了可以轻易逃出的车门处痛哭,怀里抱着他最爱的珍熙,看着喜欢的人痛苦地死去。
  影片中最让人痛恨的也许是金常务这个角色了,他可以为了自保而不顾一切,牺牲无数无辜的人。在影片的末尾,他还是意外地感染了丧尸病毒,看着他渐渐变灰的双眼,口中还挂念着自己的老母亲这一幕时,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心软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一刻金常务眼中透露的有对人世的不舍,有不甘,但在他提到母亲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又变得非常脆弱,从中透露出的软弱以及不安让人不忍指责他之前的恶行。
  其实,现在的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安稳与和谐当中,我们不知道危险什么时候会降临,我们也从来没有设想过当危险降临的时候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是选择自保,选择牺牲,还是坚守人性善良的一面?我们都无法保证。
  总之,这部影片给我传达的最大的力量就是爱与善良。一个人可以因为爱做到很多从前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爱而选择让自己爱的人更幸福。也许当我遇到什么意外的时候做不了什么伟大的牺牲,但我至少会心存善念,不作恶。

 

 

 


理与令的探索

——读《古律寻义》有感

□  卫生管理学院  梁艺超

    偶然从某些资料上看到,学法之人必须读的书籍,其中就有《古律寻义》一书。就其书名而言,颇有待人深入了解的趣味。此书内容讲的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现象,每一章节以古代法律现象、趣闻传说进行点拨评说,将有趣的古代律令与律例呈现在我们眼前,读之容易理解,并且令人受益匪浅。
  我有幸拿到此书,并欣然读完了整本。此书内容颇多,涉及的观点也是方方面面,于此,我想就其中的理与令这一方面展开探索,以期探寻出一些新的东西。
  所谓理,就是道理。所谓令,在古代,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有人认为,在古代,就是令的世界,因为最高权力执掌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命不可违也。对于此,我是不敢苟同的。如果皇帝做的决定总是违反常理,缺理偏向于令,则民心不稳,国将危矣。历史是很明智的,它总是有合理的限度,仿佛在调和理与令的矛盾,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大唐初年,李世民当政,麾下有一重臣名曰长孙无忌,其妹因姿色倾城被立为皇后。某日,长孙无忌奉诏进宫,急忙之中佩剑见驾,大门侍卫竟也未发觉。按照当时的律法,无忌与侍卫当杀无赦。这事,引起了一片争议:有人认为应当区别对待,毕竟无忌是当朝重臣,为国家做出了许多功勋,而大门侍卫身份卑微,杀之不足惜;有人认为,应当按照律令一视同仁,同赦同罚,不然丧失民心,难以服众。此事皇帝竟也不好下定论,因为在理与令的面前,既不能按照令杀之,又不能按照理赦免。
  其实,皇帝的犹豫不决与众人的争论,已经隐约看到了民主的影子,只不过制度的藩篱太高,以至于难以逾越。古律今律的一脉相承,在这也颇有体现,为了得到更多的理,允许更多的人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得到更合理的令。这很贴近我们当代的法律思想。
  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古代的东西很多已经对现在不适合,但法治思想是永不落后的,无法会无天,有法才有国。读古律,我们能探寻古律治国的得失,探寻有益于当今治国的良方。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见闻】王晖迪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6月25日-30日,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德国林岛召开,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何彦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晖迪受邀现场参会。同时,王晖迪被林岛学术委员会选中在大会上作口头汇报,站在国际学术平台向世界分享课题组相关研究,并获得与往届诺奖获得者及世界顶级科学家当面交流的机会。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渊源林岛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是发现、培养、凝聚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

【更多】

【南医人】南方医院刘伊丽:年逾九旬仍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

编者按:我校南方医院刘伊丽教授牢记从医初心和使命,70年来满腔热情地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无怨无悔;坚持自主创新,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惠及无数患者;甘为人梯,精心育才,推荐年轻有为的骨干担任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刘伊丽教授90岁生日之际,特发此文,祝她生日快乐,永远年轻!刘伊丽是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