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校报

您现在的位置:

2018年第一期(1月18日)第二版

时间:2018-01-19     点击:
新闻摘要:我校2人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日前,广东省科协公布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名单,我校陈晓光、刘启发两位教授荣获此奖项。 本届丁颖奖评选过程中,经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地级以上市科协,省直各有关单位,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驻粤有关单位及有关企业等广泛推荐,共推荐有效候选人96名。经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审工作委员会审定,最终授...

 

 

我校2人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日前,广东省科协公布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奖者名单,我校陈晓光、刘启发两位教授荣获此奖项。
   本届丁颖奖评选过程中,经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地级以上市科协,省直各有关单位,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驻粤有关单位及有关企业等广泛推荐,共推荐有效候选人96名。经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审工作委员会审定,最终授予20名同志第十四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陈晓光:一个专注的学者

 

 

 

陈晓光(左2)在指导研究生

 

陈晓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现任广东省新发传染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勤奋学生
  1980年,陈晓光考入第一军医大学,本科毕业后升入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寄生虫教研室助教,1991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攻读生物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到香港大学动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2月至2000年2月间,在香港中文大学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进行合作研究;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这些经历足以证明,陈晓光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学生,他完成了从小学到博士后的所有学习阶段。他说:“我之所以能够从小学读到博士后,是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也因为我遇到了好老师。”其实,他也要感谢他自己,因为他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更没有辜负自己的学习时光。
优秀教师
  从1988年任助教,到1990年任讲师,再到1994年提前晋升为副教授,陈晓光每一步都走得那样的扎实而从容。1999年9月,他成为第一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当时是全国病原生物学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教学上一直在尝试改革: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灵活调整教学内容重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 是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
  “授人鱼解人一餐之饥,授人渔解人一世所需。”陈晓光教授说,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其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学员自己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与国外、香港的学生相比,我们学生的基础更为扎实,但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只要我们的教师们能重视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学生一定能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成为时代最有力的挑战者。
   陈晓光长期身处教学第一线,由于他教书育人、敬业爱岗,近些年他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总后优秀党员、杰出中青年人才、南粤优秀教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得军队“育才奖”、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
出色学者
  专注是一个人治学成功的必要条件,特别对于科研人员。陈晓光就是一个专注的学者。他始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于病原生物学,着重进行重要寄生虫病的防治研究。
   近年来,他主持研究国内外重要课题10余项,包括WHO/TDR课题2项、美国NIH R01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1项、军队杰出人才基金1项、广东省重大生物科技专项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粤科技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包括发表在Science,PNAS, ancet Infectious Disease, Genome Biology, PLoS Pathogen,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Advances in Genetics, 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的SCI论文80多篇。
  陈晓光积极将多年来教学科研的成果指引疾病的防治。比如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大流行、2016年寨卡病毒病的国际大流行,作为该领域的专家,陈晓光不仅亲身投入到疾病防控的一线,积极为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出谋划策,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制定方案;还利用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积极地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上进行登革热防治的科普宣传,分别接受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环球时报》、《凤凰周刊》、《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承担了一个学者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刘启发:严于律己  不断创新

 

 


刘启发(左3)带领科室人员查房


   刘启发,现任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血液科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作为一名一线医务工作者,三十五年来,刘启发一直严于律己,尽管每天行程满满,出差频繁,他始终会坚持学习新的知识,总是在办公室忙碌到深夜,阅览文献、学习指南、修改文章,却也从未觉得乏味无趣。除此之外,他始终秉承着“医、教、研”三点一线的工作原则,不仅担起区域患者的诊疗工作,更是在临床教学上坚持言传身教,认真做好每一次教学查房,主持好每一次病例讨论,耐心讲解,细心指导学生。在刘启发教授的带领下,南方医院血液内科首居华南地区区域第一,并在全国专科排名第七。作为一名师者,刘启发教授不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更是启迪了无数的医学弟子。
砥志研思,再创新高
  众所周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肿瘤与非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的主要手段。2000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许多独生子女在寻求同胞供体上遇到困难,供者来源困难成为限制移植发展的一大障碍。但是面对困难,他从不退缩,并迎难而上,终于在熬过无数个夜晚后,其主要参与创造的“北京方案”最终问世。此后他并未停止脚步,而是不断创新,通过对“北京方案”的技术体系建立与完善,基本解决临床供体来源困难重大科学问题,对促进移植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随后,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在恶性血液病高复发问题,他领导团队建立了“激活骨髓体内外净化微小残留病预防恶性血液病自体移植复发”技术体系,使急性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率达60%以上,相关成果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四项;针对难治复发性恶性血液病移植后高复发问题,建立了“序贯超强预处理联合移植后诱导移植物抗肿瘤效应预防复发新策略”的技术体系;针对异基因移植后高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问题,建立与完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并发症防治”技术体系,尤其是在移植后EBV感染领域,创造性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EBV感染防治体系。这些相关成果被IDSA、英国骨髓移植、美国骨髓移植和国内骨髓移植等指南引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在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领域,在国内最早开展MSC用于防治GVHD、植入不良和骨髓衰竭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出了MSC调节GVHD、支持造血和抗病原微生物的新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Leukemia、Proc Natl Acad Sci U S A、BBMT、BMT、JHO 和Cytotherapy等SCI期刊。因此,作为MSC临床转化项目首席科学家获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同时,他曾先后主持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九五”国家重大疾病攻关课题,2项“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7项面上和2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
心系患者,情牵临床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铭记着最初的这份誓言,刘启发教授时时刻刻牵挂着患者,牵挂着临床。但是,再坚固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再优质的机器也不是永动的,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与生活作息的不规律,他多次肾绞痛发作,但他仍强忍疼痛,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未落下过每一次教学查房、每一次移植讨论和每一次病例探讨。医生多次建议他住院治疗,但他毅然留守临床,甚至后来在刚做完手术的第二天,他还心系临床上准备移植的患者,不顾大家的阻扰,坚持出院准备移植讨论。作为一名医者,他始终以病人为中心, 2008年,他荣获“第五届中国医师提名奖”,2015年荣获首届“羊城好医生”和“最受网友欢迎的羊城好医生”的称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喜获“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本报讯  (通讯员/南宣)近日,根据广东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公示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被评为“广东省精品期刊”,这是该杂志继日前获得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出的“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后的又一殊荣。同时,编辑部主任余斌获得“广东省优秀主编”称号,聂兰英、张宁获得“广东省优秀编辑”称号。聂兰英撰写的《外科学期刊论文中图片的编辑与校对》一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论文”。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自1999年9月创刊,见证了我国创伤骨科的发展。作为平面媒体,为我国创伤骨科的发展起到了知识传播、学术导向、专业引领和成果发布的载体作用,已成为我国创伤骨科医生借鉴学习的重要学术刊物。

 

 

 

南方医院获评第一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

 

本报讯  (通讯员/戴祎翔)近日,中国心衰中心在苏州对第一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进行授牌,南方医院被授牌为第一批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心内科许顶立参会并领取牌匾。
   201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与中国心血管疾病健康联盟已启动了中国心衰中心建设和认证项目。自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开始,已有逾200家单位申请认证。此次广东省共有包括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共8家医院获评此项建设单位。

 

 

 


珠江医院获评“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

 

本报讯  (通讯员/吕庆文) 近日,在省卫计委召开的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暨卫生计生信息与统计工作会议上,珠江医院获评为“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该项目是广东省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经公开申报、专家遴选,并经省卫计委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确定了珠江医院等9家医院为广东省智慧医院建设单位。
   珠江医院作为“大南医”系统唯一入选单位,将通过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发展并重,进一步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助力医院争创全省高水平医院。随着医院门诊智慧药房的启用,智慧物流、智慧病区、临床数据中心、MDT系统等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同步推进。项目竣工后,将全方位提升医院工作效率、大幅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2017年逾千人预约使用中心实验室

 

本报讯 (通讯员/温慧珍)1月8日,学校中心实验室2017年度工作总结暨实验室运行管理委员会年度会议召开。据悉,2017年度有1000多人注册使用中心实验室,全年服务机时达22204.98小时,服务人次达6104人,中心开展各类讲座和培训40余场次。目前中心实验室拥有29台仪器设备,包括形态学、医学影像、分子医学、物质结构四个模块,全部对外开放并接受预约使用。
   中心实验室主任徐江平总结时指出,2018年中心将进一步建立技术培训日常预约,深入各级单位开展宣传;提升人员素质,建设一支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完善教学角色,扩大科技培养对象;提升中心规模和服务质量建设。

 

 

 

图书馆全年开馆326天

 

本报讯 (通讯员/杨彦爽)1月5日上午,2017年度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会议暨2018年电子资源订购方案专家论证会召开,会上获悉,2017年图书馆全年开馆326天,开馆时长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馆长顾萍从图书馆经费执行情况、图书馆完成的主要工作、资源服务使用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向各位专家作了汇报,并详细报告了我校所订购的各类资源在2017年的使用情况。结合我校学科发展现状及使用成本分析,她还提出了2018年电子资源订购方案。
   参会代表对图书馆2017年在南医文库建设、顺德馆部分家具设备升级改造、智能化管理与精细化服务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见闻】王晖迪参加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6月25日-30日,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在德国林岛召开,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何彦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晖迪受邀现场参会。同时,王晖迪被林岛学术委员会选中在大会上作口头汇报,站在国际学术平台向世界分享课题组相关研究,并获得与往届诺奖获得者及世界顶级科学家当面交流的机会。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渊源林岛诺贝尔奖得主的聚会是发现、培养、凝聚世界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自1951年起,在德国林岛每年都举办一次,至今已有72年的历史,...

【更多】

【南医人】南方医院刘伊丽:年逾九旬仍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

编者按:我校南方医院刘伊丽教授牢记从医初心和使命,70年来满腔热情地奋战在临床救治最前线,无怨无悔;坚持自主创新,研发中国人自己的超声造影剂,惠及无数患者;甘为人梯,精心育才,推荐年轻有为的骨干担任学科带头人,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刘伊丽教授90岁生日之际,特发此文,祝她生日快乐,永远年轻!刘伊丽是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