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

杨杏芬:钟情公卫事业 卅载初心未改

时间:2018-01-22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黄瑶   编辑:张淼   点击:
新闻摘要:2017年12月16日,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颁奖典礼暨报告会在中国红十字会举行。13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荣获本届吴杨奖,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杨杏芬教授是其中2位公共卫生领域获奖专家之一。“作为地方机构的专家,杨杏芬教授在省级的层面发挥了一个国家级专家的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为她颁奖时这样评价。站上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政...

2017年12月16日,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简称吴杨奖)颁奖典礼暨报告会在中国红十字会举行。13位中国医药卫生领域的优秀工作者荣获本届吴杨奖,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杨杏芬教授是其中2位公共卫生领域获奖专家之一。


“作为地方机构的专家,杨杏芬教授在省级的层面发挥了一个国家级专家的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为她颁奖时这样评价。

站上这个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政府医药卫生奖项的领奖台,杨杏芬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对公共卫生行业,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巨大的,因此这份光荣属于敬业、专业的全体公共卫生人。”


提交80余份建议和议案

为维护公众健康建言献策

吴杨奖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994年共同设立,旨在表彰、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努力钻研并作出突出贡献、被社会及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中青年医药卫生工作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为吴杨奖名誉主席。据了解,截至2017年,全国先后有389位优秀医药卫生工作者荣获该项殊荣。

“获得吴杨奖既是对我个人过去三十多年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但是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公共卫生行业和集体的认同。因为公共卫生工作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元参与进行团队作战。” 杨杏芬谈到。

杨杏芬从事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和疾病防控30多年,主持完成2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大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公共卫生实际,解决了多个疾病防控工作技术难题。

她连续三届担任广东省人大代表和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前不久被推选担任广东省十二大党代表,15年期间为维护公众健康建言献策,领衔提交了多达80余份的议案和建议,涉及建立省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控烟立法、大气污染治理、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红十字救护培训、公益广告立法等,深刻诠释了“敬业、专业、担当、奉献”的疾控人核心价值观。

“人大代表要做人民的好代表,认真履行职责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对于这些递交的建议和议案,杨杏芬始终为之坚持并积极推动,例如其中的大气污染治理和控烟立法议案。她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内,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共文化场馆、公共交通工具等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

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杨杏芬刚参加了省环保厅召开的会议。“我是省环保厅社会监督员,治理环境需要包括政府、相关机构、企业、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动员和参与,人人要有环保意识,要履行公民责任,劝导同伴和周边的人爱护环境,从而慢慢扩大影响,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五年前,她在进行大量调研的前提下,提出控烟立法并写成建议案,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工作,推动省级立法。“广州、深圳、珠海、北京、哈尔滨等地都在推动控烟立法,群众的支持度越来越高,这是惠及子孙后代健康的大事。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人,我希望尽最大的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并对控烟立法的前景表示乐观。”

致力研究食品安全问题

发挥学校服务社会职能

多年来,杨杏芬参与国际层面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专家,她连续四年被邀请参加国际食品添加剂风险评估。“在参会之前,我要做近四个月的准备工作,完成风险评估报告草案稿。会议之后出台的评估报告,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了重要支撑。”她以过硬的专业实力,在国际组织展现了中国专家的良好形象。

杨杏芬近年致力于研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技术,建立、引进、消化和改良一批新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她承担了多项国际和国家层面风险评估研究项目,在全省食品安全重要技术工作中发出权威声音,强力支撑了政府科学监管。“食品安全基于风险评估开展科学管理,主要是科学评估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危害有多大,推出的管理措施包括制定食品安全标准、问题产品的召回下架、关停取缔不符合安全和良好生产条件的厂家等。”

在她看来,我国对于运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才刚起步,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教学方面也涉及不多,可以借鉴国际成熟的经验,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她提出建议:“政府、媒体、学术界、工业界和消费者等应保持信息沟通和风险交流,达成理解和凝聚共识,推动政策落实。人人有责任感,人人可参与。”

2017年9月,杨杏芬到我校任职不久,便和团队成员出版了新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毒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食品安全问题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国家战略高度,这是大好契机,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我们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尽自己所能发挥作用,抓准方向迎头赶上。”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该中心旨在加强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研究,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围绕大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地方特色健康食品创新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我给学生讲课时,让大家从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看公共卫生的角色、挑战和应对的对策。如今,国内大多数医科院校对营养与食品卫生领域的教育和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学方面,食品安全领域涉及的不多,这一研究方向很有前景,大有可为。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各方面发挥的空间很大。”杨杏芬信心满满。

带领工作团队勇闯难关

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杨杏芬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公共卫生事业真正地服务于公众,为全社会带来福利。“我在中山医科大学工作了17年,从助教到教授,给学生教授公共卫生理论,积累了教学科研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到疾病防控一线工作,还是会有些遗憾。公共卫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能接触到更多的案例和实际,也更有利于应用性的科学研究。”

2001年6月,杨杏芬担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抓公共卫生和疾病监测检验、应急检测、质量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卫生化验、毒理学和公共卫生研究等工作。

她带领工作团队勇闯难关,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同类机构前列。她主持制订的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的国家标准“G B/T27406-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毒理学检测”,成为了我国首个与国际接轨的毒理学实验室质量控制国家标准;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所在实验室成为我国最早系统开展相关替代方法研究的实验室;建立了适合疾控系统实验室专业特点和技术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为全国最早获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两家省级疾控中心之一。

随着国际上动物保护运动的发展和“3R”原则(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和替代replacement)的应用,研究体外替代实验代替传统动物实验成为热点。2003年起,杨杏芬带领团队在国内最早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系统建立毒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研究相关化学品 (化妆品、消毒杀虫产品、农药和日用化学品)特异性智能检测策略和程序。 2016年秋,她的团队研究制定的替代方法标准“3T3中性红光毒摄取实验替代方法”,第一个获准列入了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杨杏芬指出,不少化妆品、日化品、药物、保健食品等上市前进行的安全性评估常常依赖动物实验,但其存在的弊端是动物实验效率较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学品安评需求,而且动物与人存在外推差异,实验结果常常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还有动物福利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此,通过人源细胞预测、器官芯片、人工器官模型以及计算毒理学等手段来替代动物实验,已成为新的趋势。她所提出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和取得的工作成果,推动了我国替代方法应用的系统化、标准化进程,受到国家管理部门、专业标准委员会及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同行的关注。

从疾控一线再回到高校

坚持公卫事业不忘初心

杨杏芬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国职业卫生先进工作者”、“南粤教坛新秀”、“丁颖科技奖”、“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首届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等十余项省部级荣誉。

“所有的荣誉只代表过去,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同已经很幸运了,我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杨杏芬回忆了自己最初选择专业的那段经历。


“1979年,我考上大学,很庆幸自己是改革开放最早期的公卫学子,当时对公共卫生的认知比较模糊,但自己坚信做出了很好的专业选择,到现在我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并一直坚持着公卫事业,坚守着这份执着。”她认为,“公共卫生承担着对整个社会的卫生状况和区域健康进行管理的重任,具有公益性和专业性,是社会管理非常重要的方面。”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回想过去的时光,杨杏芬感慨万千,“这三十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我真的很幸运,能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个人成长和祖国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是同步进行的。一大批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前辈科学家带动公共卫生的学科发展,让这一学科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老师们在条件艰苦的时期,始终秉持着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他们中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经离开了。”说到动情处,她不禁落泪,几度哽咽。

从疾病防控一线回到高校工作,当谈及对于南方医科大学的印象时,杨杏芬说道:“南方医科大学一直是我很仰慕的学校,我以前曾来到当时的第一军医大学学习交流过,最大的印象是这所学校有活力,大家做事特别有闯劲,团队执行力强,并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理念。”

做事踏踏实实

做人清清白白

除了身兼教师、科学家、技术负责人、国际专家和人大代表等多个角色,杨杏芬还担任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学会兼职,如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专家库成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副主委,省科协常委,省毒理学会理事长,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在日常忙碌的工作之余,她同时要求自己尽量经营好家庭。“家庭对于女性很重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重要。”年轻时的她喜欢烹调、插花和园艺,现在主要的兴趣是户外运动。每逢周末、节假日,全家人会一起外出散步、爬山或旅游。

杨杏芬夫妻俩工作都很忙,她的爱人是临床教授,平时上班也非常辛苦。白天忙工作,晚上学生经常到他们的家里讨论课题,有时修改论文直到深夜一两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基本没有陪孩子做作业,但孩子也很爱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我们忙于事业,取得的一点点成绩,离不开家中长辈的关心、爱护和帮忙。”家人的体谅和支持,让她感到由衷欣慰。

杨杏芬的办公桌上,没有摆放任何曾经获得的奖牌荣誉,只有一个她和学生们集体合影的相框。“这是在2017年的教师节,我的学生带着他们的孩子重返学校,其中不少人已事业小有成就,家庭也很幸福,有些已经是2个孩子的父母了。能够跟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做老师真的挺好。”

如今,她培养的50多名卫生毒理学、分子流行病学、食品安全和卫生检验检疫等专业方向的科研型硕士研究生以及公共卫生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已经走向广州、北京、深圳等地公共卫生战线,不少已成长为单位的主要技术骨干。她告诫学生最多的话就是:“做事要踏踏实实,做人要清清白白。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有目标、有追求,细致严谨,脚踏实地。”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五四青年节考察北大时的这番话,杨杏芬深有感触。

“做教育其实是做未来,培养更多的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未来的日子里,杨杏芬教授将带领学校优秀的研究团队继续阔步前行,在她一生热爱的公共卫生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广东疾控新闻链接:http://www.jintiankansha.me/t/GjCtqi8BG8
南方号新闻链接: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01/24/c928590.html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