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

道臻至善——记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师团队

时间:2019-03-12     来源:广东教育    作者:黄博彦、黄瑶   编辑:张淼   点击:
新闻摘要:这,是一个“星”光熠熠的团队:团队共有78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名师、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21人,团队曾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这,是一个育人不倦的团队:团队高级职称成员100%为本科生授课,授课学时占学院授课总学时的60%,完成教育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承担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共享课程和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

这,是一个“星”光熠熠的团队:团队共有78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名师、优秀教师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21人,团队曾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这,是一个育人不倦的团队:团队高级职称成员100%为本科生授课,授课学时占学院授课总学时的60%,完成教育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7项,承担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共享课程和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

这,是一个永攀高峰的团队:2012-2016年间,获得各类竞争性科研项目 392 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28 项,以通讯作者单位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632 篇;2013-2017年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0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1项、省部级政府科技奖8项。

这,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师团队。

说明: http://www.gdjy.cn/uploadfile/2019/0228/20190228103428265.jpg


传道:站三尺讲坛,守育人初心

“我从1974年开始教书,到今年整整44年。教学成为了人生的主要工作,我也许会这么一直讲下去。”这是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罗深秋40多年的教学感受。南方医科大学是广东省最早开设细胞生物学课程的院校之一,早年由于教学技术的限制,教授这门课程时有一定的难度:细胞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构建起三维立体的概念。罗深秋经过思考之后化解了这个难题,他在上课时把那些抽象或不能用肉眼看到的东西,比喻成可以想象和看到的东西,还把在国外留学时掌握的动画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罗深秋有时会把鸡蛋带进课堂进行讲解:“组成身体的一个个细胞就像房子的一块块砖头,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就像是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

为保证教学的质量,罗深秋刚当教师时,他会预先试讲所有上课的内容,并把自己要讲的每一句话写进备课讲稿中。直到现在,他依然习惯每节课手写一定的板书,而不只是重复使用简单省事的PPT;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细胞的结构,他甚至会把整面黑板都画上简图。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教授黄巧冰,是上大课的教师。所谓大,不是课堂上人多,而是讲课内容大、时空范围大。黄巧冰在课上讲授基本医学知识的同时,总是自然地引出相关内容的最新进展,进而延伸到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意义;讲授病例中的医学知识时,更会从中引出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作为医者的人文素养。课堂外,黄巧冰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教学互动。几年来,仅是电子邮件的往来,黄教授就与学生有近12万字的教学问答。

全国优秀教师、院士钟世镇,全国模范教师、教授赵克森分别以93岁和80岁高龄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全国教学名师、教授丁彦青身患肾癌等疾病仍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讲坛上谆谆教导,讲坛下育人不辍,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所坚守的,是培养学生博学以济世的育人初心。

说明: http://www.gdjy.cn/uploadfile/2019/0228/20190228103450760.jpg

引道:构实验平台,开科研大门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基础医学教师团队以董为人教授牵头,建设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为“医学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医学形态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括解剖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本科生创新性实践教育平台。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心”新建了3D打印研究室、虚拟仿真工作室、云桌面实验室、数字解剖学实验室及虚拟现实研发中心,构建了机能学实验教学平台、数字化形态学实验教学平台、问题导向学习网络平台、速课平台及南医实验教学微信公众平台;同时,构建了混合式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主-辅系列同台“演课”“学生教师”授课等教学模式和方法。

凭借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该中心在国内第一批进行机能实验学课程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率先构建了以系统器官为中心的医学形态学整合课程体系。目前,该中心面向全校28个专业开设了34门实验课程共260个实验项目,每年参与实验的学生(含留学生)2500人,教师人均教学时数超过600

得益于强大的实验教学平台,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各级课外科研实验项目,参加各类科研竞赛,通过科研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和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医学科研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多项新发现,如颠覆了眼球壁小梁网组成的传统认知,发现了心室壁普肯耶纤维的全心肌膜分布,提出了胸腺上皮细胞包绕毛细血管形成胸腺小体新机制及胸腺凋亡的新方式,提出了表皮细胞凋亡新方式,对角膜前界层、后界层及卵泡壁外的“基膜”进行医学命名,揭示了呼吸道内Clara细胞及生殖管道上皮组织内多种细胞的顶浆分泌方式,提出了垂体嫌色细胞的形成机制等。上述的多项成果,已被写入人卫社和高教社规划教材。

说明: http://www.gdjy.cn/uploadfile/2019/0228/20190228103510609.jpg

探道:破医学难题,筑健康屏障

每一个医学科研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医学认知的推进和医学知识的累积,更是医疗手段优化的可能和人类健康保卫屏障的强化。

地中海贫血是治疗费用昂贵且难以治愈的遗传病,全世界有近3.45亿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广西、广东、海南和云南等地是我国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其中,广东人群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率高达11%。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为消除地中海贫血对人们健康的损害,徐湘民教授带领课题组,分别在广东和广西进行了系统性的大人群地中海贫血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对象约2万人。课题组详细阐明了两地地中海贫血的高发突变,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发现了中国南方人群的地贫基因突变谱。同时,课题组阐明了中国南方中间型地中海贫血的分子病理学基础,针对地中海贫血的分子诊断开发出一系列市场化的试剂盒产品,并在发现可修饰β地中海贫血临床表型的遗传因子上取得突破。课题组将整体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产前诊断,在查清携带率和疾病原因基础上,做出预防控制的实施方案,以此降低我国地贫高发区的患儿出生率。例如,通过13年的大人群预防干预计划实施,珠海的地贫患儿出生率从0.16%下降到0.043%,柳州从0.24%下降到0.11%,南宁从0.46%下降到0.13%。

抑郁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社会全人群患病率超过6 %,成年人群患病率超过11%,终身患病率高达12%至20%。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虽然有效,但起效缓慢,往往需要1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起效。缓慢的起效时间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已然抑郁的患者会因为无法看到短期效果而放弃治疗,紧接着就会面临抑郁状况的加重,这不但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甚至会导致患者做出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因此,如何让患者快速“高兴”起来,关乎着数以亿计的庞大患者群。对此,医学界一直是围绕着神经细胞展开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而高天明教授和朱心红教授,以敏锐的洞察力变换研究对象,从神经胶质细胞入手进行研究。团队经过“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物质的筛选”“小白鼠抑郁情绪的产生与观察”“小白鼠抑郁治疗的分组对比”等实验步骤,发现了神经胶质细胞释放的三磷酸腺苷与情绪调控的关联性。这一重要的发现,不仅在揭示抑郁症发病机理方面揭开了新的一页,更为快速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有效的实验基础。目前,抑郁症治疗已经进入人类小范围临床验证阶段,抗抑郁治疗有望在一周甚至更短时间内起效。

除此以外,在创伤救治与修复的基础与应用、炎症和重症休克的细胞信号转导与救治、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等领域,基础医学教师团队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正以医学科研的创新突破,不断践行“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誓言。

 

扬道:扬技术优势,担社会责任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一直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理念,发挥医学技术优势,主动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直接服务社会人群和基层医疗机构,积极进行社会卫生公益宣传,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身力量。

钟世镇院士在校内创建的人体科学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馆藏四千余件精美的人体标本,是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科普基地和全国首批“生命接力 红十字精神”宣传教育基地,为群众了解人体、接受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徐湘民教授团队针对广东广西地中海贫血高发的现象,30年如一日,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推广人群防控计划,培训基层技术人才,为两地的优生优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病理诊断专家队伍通过第三方医疗服务模式,全面覆盖各级医疗机构,重点支撑基层医院的病理科建设,培养病理人才,全面提高基层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以成长式服务理念引导基层医院的健康发展。

2001年成立的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先后建立了临床解剖学、微创外科解剖学、骨科生物力学、数字医学与3D打印、以及组织工程等研究技术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了50余家临床研究和培训基地,创伤救治领衔广东。

 

采访手记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对至善的追求,体现在他们的双重身份中:作为师者,他们坚守讲坛,以“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道,培育一代又一代医学精英;作为医者,他们潜心研究,以“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医道,探索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教道与医道交融,成就了基础医学教师团队的“医学”:大道精诚,臻于至善。

 

新闻链接:http://www.gdjy.cn/show-74-1123-1.html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