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全国第七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图文)

时间:2014-05-13

点击:

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中心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第七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理论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这是我校转制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召开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学术水平最高的理论研讨会。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原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论坛主席顾海良,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顾问杨瑞森,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亮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志建,福建省政协社会与法制委主任郑传芳,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景李虎,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主编阎志坚,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杨河,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指委副主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原教育厅巡视员、副厅长李小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顾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永廷等领导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姜虹主持,副书记昌家杰致欢迎辞,高教出版社副总编辑、《导刊》主编阎志坚致辞,顾海良代表教育部讲话。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近70所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校长余艳红看望了与会领导。

IMG_2237思政.jpg

此次论坛的主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追本溯源,社会主义是人民和民主的必然选择

顾海良在论坛上作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历史发展,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为基础,阐述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时间段”中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清晰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前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路。

顾海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性,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和信仰的基础。

他根据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思考与启迪:社会主义500年,是沿着人类文明大道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深刻地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憧憬,是对世界文明进步愿景的追求;社会主义由思潮向运动和向制度建设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趋势,社会主义是思潮、运动和制度发展的统一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及其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性;社会主义500年的曲折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社会主义500年,也是社会主义思潮、运动及制度的多样性和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主导,注重对各种社会主义样式的探索。

顾海良提出,21世纪是社会主义的第六个100年,将是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的新世纪,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深邃的眼界,理解这一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及其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式,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顾.jpg

创新不可摒弃传统,润物无声浸润核心价值观

冯刚在专家发言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作了主题发言。他从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入手,提出在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程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以强化政治支撑、创新工作载体、健全长效机制为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自身质量和内涵,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保持同步。

“要见实效,接地气,不空转。”冯刚司长强调,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要着力构建针对性、实效性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运行。要把握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要善于梳理总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不可片面强调创新,却忽视了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丰富经验,要关注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的新特点,以跨学科的眼光、开阔的学术视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谈到高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冯刚提出几点意见:要重视文化平台;坚持知行统一;要与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环节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搭建实践育人的平台,推动实践育人制度化、常态化;重视队伍建设,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冯.jpg

从“民主协商”到“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思考

杨瑞森从十八大确立的“协商民主”概念的科学性的认识出发,详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包蕴的哲学研究和思考。

杨瑞森首先畅谈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经历和体会,结合社会热点,着重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到见解,梳理了历史经验中需要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他叮嘱年轻学者要多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历史,要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揭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普遍有用的理论内容,要长期关注理论热点和难点,及时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理论,划清重大思想理论界限等,并强调理论创新要把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不能和实践相脱离。

IMG_0397杨.jpg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新城教授、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顾问郑永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等18位专家学者也作了大会发言。

论坛中,与会专家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大家围绕论坛主题,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等重大热点问题深入交流研讨,取得了广泛共识。

QQ图片20140513171651.jpg

5月11日上午,论坛举行闭幕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郑端主持闭幕式。首都经贸大学匡长福教授、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黄彦敏教授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分论坛做总结发言。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刘书林在闭幕总结发言中表示,会议交流了研究成果,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确了进一步进行科研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造了条件,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是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与教学成果的顶级权威刊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论坛是教育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化而设立的,每年举行一次,现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学习,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