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晚七时,我校枫林堂枫叶厅灯火通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生动精彩、妙语连珠的演讲,让现场时而笑声连连,时而掌声雷动。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此刻正在为师生们进行一场主题为《神舟五号回顾与启迪》的科普讲座。
今年,是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十周年;也就在今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回顾这十年历程,钟世镇院士与众位师生一同感悟蒸蒸日上的中国航天事业带给大家的深刻启迪。
高风险航天事业要有献身精神
钟世镇院士首先带领大家回顾了神舟五号升空时激动人心的时刻。“神五”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升空直至16日6时返回地面,首次载人飞天21小时。讲座现场播放的飞船发射升空、遨游太空和返回地面的一幕幕画面,让在座师生们激动不已。
“航天是高风险的探索性事业。”钟世镇院士谈到,从1961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进入太空,到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梦,不少立志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和宇航员曾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60年10月,“金星”号运载火箭发射故障导致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1980年3月,“东方”号运载火箭燃料加注时爆炸,50名技术人员死亡;1986年1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时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降落时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这些航天英雄们用他们的无畏牺牲带给世人这样的启迪:对开拓性、高风险的事业要有献身精神。
创新第一步:在实践中正确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为何参加了航天科研?”钟世镇院士指出,当时杨利伟感到座舱触地时身体很不舒服,因为在冲击下颈椎和腰椎很容易受伤。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五”顺利返回后,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也亟须研究和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专家提出保护对策方案,进行病理学伤情分析研究,同时进行座舱跌落实验后续研究,并设计假人跌落实验等系列实验,重点观察了颈椎和腰椎等部位的受力情况,为航天员加颈托和加强座椅弹性等改进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 钟世镇院士在讲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他同时强调:“航天员在实践中提出了问题,这是科研基本功中重要的一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科研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科研要按目标要求,周密设计,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还要多关心宏观世界。” 钟世镇院士在现场展示了在航天飞船上拍摄的卫星照片,照片上清楚地显示了地球上灯光分布,只见北美洲灯火远比南美洲密集,欧洲灯火远比非洲密集。“灯光能说明经济上的差距,灯火辉煌与经济发达密切相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他用两句诗比喻从事科研工作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有外媒日前发文称,中国的雄心壮志体现在未来的太空计划中,包括将一名中国人送上月球,2013年年底向月球发射首个无人探测器,两年内建成第四个发射中心,以及2023年建成第一个永久空间站。对此,钟世镇院士指出,我国航天事业虽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与航天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尚大,关键是要有经济基础,只有国家强大才能科技有实力。“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应兼听助明。”
海南文昌发射中心的最新建造情况也同样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钟世镇院士向大家介绍,文昌航天发射场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度,以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还可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既要有“领头雁” 更要有“孺子牛”
在钟世镇院士看来,科研工作既要有优秀的“领头雁”,更要有众多的“孺子牛”;同时,做好岗位工作不要以“SCI”论英雄。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和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单位多达3000多个,涉及到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宿双林是第一军医大学(我校前身)生理学教研室老师,曾是航天医学研究所长和航天发射副指挥。但尽管他还是我校的校友,我校的师生们对他的事迹大多也未曾知晓。” 钟世镇院士还回忆,当时“神五”火箭发射总指挥黄春平不赞成杨利伟再次上天,他认为国家同期培养有14位很优秀宇航员,这笔巨大资源不应该浪费,中国航天史上再刻上其他宇航员名字,何乐而不为?
“我校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校友们,在数十万航天科研者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各行有专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也是社会分工的需求。” 钟世镇院士举例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专业有航天骨科学、航天神经内科学、航天耳鼻咽喉、航天口腔医学、航天心血管医学等。“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择岗就业有很大的机遇性,献身爱国要服从社会需求。只要打好基本功、有能力者,就能适应环境,在岗位上成才。”
最后,钟世镇院士为庆祝我国载人航天10周年寄语广大师生:“回顾既往,展望未来;启迪智慧,放飞理想;居高望远,科技兴邦。”
我校参与载人航天研究数十年成果显著
我校是广东唯一参与载人航天研究的协助单位。早在2002年,钟世镇教授领衔完成的国家“863”数字人项目,为开展载人航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2004年9月开始,我校数字人课题组参与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宇宙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和防护”等课题的研究,设计并制造了着陆冲击塔和多次冲击座椅、构建了数字化人体生理模型和数字化人体辐射模型等,完成了非正常着陆的冲击实验和座椅的改进。
当晚的科普讲座由人体解剖教研室教学秘书毕振宇老师主持,基础医学院院长黄文华等与学生一起聆听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