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
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
我校新增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立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38名
全国独立医药院校第1
截至目前
我校共有4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位居全国独立医药院校第1
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
在此之前
我校已有17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名单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行动计划》,设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支持教师开展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将按照教育部要求,继续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深入落实一流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各类一流课程教学示范作用,深入推进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质量改革,构建高水平本科课程育人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面一起来看看
有没有你想上的课吧
外科学
课程类别:线上一流课程
负责人:田京
团队成员:厉周、于博、刘永光、王健俊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包括五大板块,富有科幻色彩的人工智能篇、生动实用的外科微创及手术技术篇、匪夷所思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篇、令人惊叹的医用人工材料篇及补充篇。课程的每一章节精选外科各个领域科研热点,引入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带领学生感受医疗与科技发展的魅力,同时融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既科学,又实用,专业严谨、有趣有料、走在前沿。
中药学
课程类别:线上一流课程
负责人:袁立霞
团队成员:刘怡、华玥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以通俗的语言娓娓道出,课程包含“追本溯源:不得不说的中医药膳文化”“披肝露胆:解开中医养肝的秘密”“心心相惜:中医养生之护心大法”“脾肉之叹:健脾养生的那些事儿”“肺腑之言:关于肺的养生之道”“雕肝琢肾:一个好肾的修炼手册”等板块,深入浅出地解开药膳食材搭配之谜,揭开五脏养生的奥秘,把握自身健康的金钥匙。
医学影像学
课程类别:线上一流课程
负责人:吴元魁
团队成员:许乙凯、文戈、 陈燕萍、 陈卫国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使用医学成像设备(X线、CT、MRI等),以非侵入方式评估人体的解剖结构、病理改变、生理功能、代谢过程、受体表达、分子结构、基因改变,用于医疗或医学研究的学科。本课程通过分析一个个具体病例,学习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技术,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剥茧抽丝,一步步带领大家思考和体会,领略医学影像学的魅力。
康复医学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黄国志
团队成员:赵一瑾、郑彭、吴文、谢秋幼
所在学院:康复医学院
课程简介: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学科,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本课程重构教学内容和目标,围绕由真实临床案例改编的脑卒中模拟病病例“王女士康复诊治”过程为主线,以Case-based Learning和Tea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式,结合课堂翻转教学,达到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一)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陈泽璇
团队成员:李清华、郭颖、金敏娜、李英华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
课程简介:结合学生需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医学英语能力的需求,本门课程以解决学生收获感低、参与度低等问题为突破口开展混合式教改。课程借助“互联网+”将学习空间延伸至国外MOOC平台——FutureLearn,指导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课程,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进行主题研讨,扩大知识面并提升英语表达能力。依靠信息技术打造多维且高效的互动课堂,组织学生自带设备参与各种课堂交互,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贺松其
团队成员:张国华、 吕志平、安海燕、徐薇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融合历代各派名医大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形成的一门系统化课程。以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思维方法为主要目标。内容涵盖了哲学观、自然观、生命观、疾病观、防治观等,从理论上系统地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及防治规律。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深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知识,建立中医思维,为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内外妇儿等临床专业课程,为研读中医经典著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络腧穴学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黄泳
团队成员:杨路、 曲姗姗、张继苹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课程简介: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必修课。经过6个教学轮次,《经络腧穴学》混合教学,逐步形成“三段四相”的创新特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均有提高。
系统解剖学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欧阳钧
团队成员:廖华、戴景兴、肖钊明、钟世镇
所在学院:基础医学院
课程简介:系统解剖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课程在知识目标方面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位置、形态、结构特征,熟悉人体器官的毗邻关系及生长发育规律,了解人体结构基本功能及临床关联。能力目标方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系统掌握人体器官、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紧密联系临床案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素质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主动的思维方式,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立足医学事业。
儿童口腔医学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徐稳安
团队成员:许良、吴补领、 吕晓琳、钟慧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儿童口腔医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以PBL教改为起点,借助“互联网+”线上教学工具, 将线下与线上学习资源有机结合,搭建混合教学平台。通过学生自学、PBL教学、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创新临床见习、形成性评价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及应用的同时,贯穿人文素养教育,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达到精准“教”与“学”目标。
抗体工程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郝文波
团队成员:陈瑶、王穗海、徐伟文
所在学院: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主要阐述抗体生成相关理论及各种抗体工程技术的原理、制备、研发、应用等知识体系和新进展,具有理论知识难度深、技术综合性强的特点。为达成学生知识获得、思维方法训练和精神品质培养的三重教学目标,2017年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了兴趣导入、理论讲解、结合在线、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大创课题一体的立体化抗体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临床药理学
课程类别: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负责人:王文雅
团队成员:吴少瑜、饶进军
所在学院:药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以及药物治疗方面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个体化用药,旨在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临床药理学包括药物的评价、选择、联合用药、剂量调整等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药物的分类、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等知识。
内科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李晓丹
团队成员:李玉华、 陈新、张绍衡、吴锡平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以器官系统整合重构为突破点,构建以培养临床思维为主线的整合教学内容,依托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同步建设教学资源,实现多举措赋能激发课堂活力。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出发点,以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为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进阶提升为观察点,实现线上-线下融通、课前-课中-课后衔接的立体教学进程。
医用高等数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张明慧
团队成员:李彬、钱俊、谭小丹、徐莹莹
所在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医用高等数学课程是面向医学类全体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重视数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积极采用案例教学,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编写医学应用案例,同时注重数学史和数学文化,开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感染与防御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万成松
团队成员:赵卫、吴砂、 陈晓光、刘志华
所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简介:感染与防御课程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班、卓越创新班)学生开设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基于器官-系统整合医学教育理念,以临床病例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掌握病原感染与防御基本知识和原理;实现病原的基础、临床、预防知识的结构优化,提高病原检测、诊断、治疗、预防的应用能力;重构病原“感染-防御-防治”教学内容,弥合医防裂痕,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结合临床病例,创新PBL教学,调动学习动力,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流行病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吴娴波
团队成员:毛琛、 陈清、胡贵方、王政和
所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遵循“知识-过程-价值”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辅助、以科研为支撑”的“PCR三轨”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任务性,为学生提供目的明确、场景现实以及数据真实的流行病学案例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带领学生走进现场,走入人群,将流行病学知识运用于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实践;开设科研课题小组,指导学生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科研设计,激发其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培养批判与创新的思维能力。
预防医学导论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邹飞
团队成员:孟晓静、毛丽梅、周美娟、郑莉
所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目标是促进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入学早期了解专业概况,熟悉未来就业方向,坚定为健康中国服务的意识。该课程由国家教学名师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各个学科带头人授课,教材采用负责人主编的规划教材。课程注重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式教学,并采取适当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增加同学们对预防医学整体的认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预防医学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中医内科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谢炜
团队成员:周迎春、李娟、袁静、丁月文
所在学院:中医药学院
课程简介:中医内科学课程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常见内科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的规律,通过理论授课、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理论,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
实验诊断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郑磊
团队成员:王前、周宏伟、芮勇宇、孙德华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本课程借助检验医学的方法,对患者或人群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离体标本进行检测,结合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为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课程由南方医院检验科主任郑磊教授牵头,检验教学团队负责教学,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握实验诊断项目选择的方法及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与应用指征,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各亚专业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临床技能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秦再生
团队成员:江汕、孟卫东、郑维扬、 陈戈煜
所在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汇集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急救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和护理学等重要学科的临床基本技能,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岗位胜任力为目的,使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本课程延续3个学年,利用医学模型和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技能训练,通过PBL课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并结合临床见习实践临床诊疗所需的综合技能;使学生能够早期接触临床并反复实践,为后期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变态心理学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赵久波
团队成员:贾福军、赵静波、薛丽、陈洁
所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简介:本课程面向国家心理健康需求,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脑科学一流学科平台,紧紧围绕我校应用心理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培养目标,自2004年开始建设,突出医理融合,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了“五合五化”教学模式,强化临床实践,建立了双师型师资团队,搭建了多环节实践技能培养平台,注重提升学生的循证思维和研究能力,构建了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内分泌系统与代谢
课程类别:线下一流课程
负责人:陈宏
团队成员:黄巧冰、杨力、孙嘉、程彦臻
所在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对内分泌代谢疾病进行解析,以“内分泌系统结构与功能—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三大学习板块为主脉络,全面融通基础-临床教学内容,借助各种功能试验、影像学检查和高大上的基因检测等工具,在老师风趣幽默的讲授中,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像侦探断案一样找到疾病的根源。
传染病防控社区健康行动
课程类别: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负责人:吴焜
团队成员:陈彦、王亚惠、孙俊川、 陈澍
所在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在公共卫生综合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学生们在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锤炼能流调、会科普,能消杀、善创新,能应急、勇担当的专业能力,通过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健康中国使命担当、服务人民家国情怀的公卫医生。
医学放射影像设备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类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负责人:冯前进
团队成员:张煜、余晓锷、林木炎、王丹丹
所在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课程在虚拟仿真场景中开展教、学、练、考等实践环节,具备实用性强、仿真度高、交互性好等优点。仿真实验以课程关键知识点为主线,循序渐进设计了5个实验,内容包括CT扫描模式、设备基本构成、图像重建方法、CT剂量测试、CT关键性能参数测试等内容。通过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全面掌握设备的数据采集、图像重建、质量保证等课程关键知识点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