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的创新课程
业务精湛的高校教师
比学赶超的育人赛场
日前
来自全省的483名高校教师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
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的擂台上切磋比武交流心得
在南方医科大学上演了
广东高校版的“华山论剑”
国际尖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
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大量国际前沿的技术手段,成为了参赛教师们手中的“秘密武器”,也成为了本次教学创新大赛的一大亮点。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参赛教师吴芃,创新性构建新医科“医+X” 模式,应用于临床教学及见习改革,他将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与手术机器人亲密接触,不仅深化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更为新医科卓越医师培育创建宽广学术空间和高层次学研平台。
学生操作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系统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发现教学创新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化,对自身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塑。
——南方医科大学参赛教师 吴芃
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通过竞赛,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新形势下的教学水平,形成了一个教学创新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推动教育创新,培养一流人才,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
——大赛评审专家、华南农业大学 徐汉虹教授
产教融合赛道首次亮相教学创新大赛
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分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和产教融合”7大赛道。其中,产教融合是首次亮相教学创新大赛舞台。该赛道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等多个维度,全方位考核教师在校企合作、产业需求、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效。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今年新增产教融合赛道,更是体现了我们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响应。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姜琳
产教融合赛道比赛现场
未来,产教融合赛道将引导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提高高校与社会、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成效,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本次比赛将激发广大教师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前瞻的眼光、更深刻的思想、更实际的行动投身到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中。大赛将持续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魏中林
激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能”
来自全省70多所高校的1918名教师,经过校赛选拔和资格审查,共有483名教师进入省赛。最终通过网络评审和现场汇报等环节,共产生一等奖25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73项,优秀组织奖29项。其中,25位一等奖选手将推荐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组织奖
特别贡献奖
比赛中,教师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结果导向,注重个体化培养和高阶目标的实现。通过课程重构,资源优化,情景创设,考核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中,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课程内涵。
第四届全国教创赛广东分赛带动了更多教师争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更凝聚了多方合力,搭建更广泛的互学互鉴交流平台,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姜恩来
南方医科大学作为本届大赛的主办单位,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由教学发展中心统筹组织,联合教务处以及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力量,共同保障大赛顺利开展,不仅为全省高校教师打造一个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发展的平台,更引导全省教师潜心育人、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
我校将把主办本届大赛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营造教师教学创新氛围,更好地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研、以赛促创”的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
——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 马骊
获奖教师(团队)介绍
经过激烈角逐
我校参赛教师获一等奖(特等奖)3项
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优秀奖3项、优秀组织奖1项
我校部分获奖教师代表
新医科正高组吴芃(团队)
新医科中级组陆遥(团队)
产教融合地方高校组袁帅(团队)
将代表广东赛区出征全国赛
新医科正高组一等奖
主讲教师:吴芃
团队成员:黄巧冰、赵善超
《泌尿系统》为面向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专业课程,按新医科建设标准,以培养集卓越临床医师与医学科学家双重身份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提出以整合化、创新化、协同化、现代化、多维化为五大支柱的 INSMU 创新模式,通过“五化”协同形成闭环,实现跨学科整合、数智化教学和医学+X 立体课程建设,获得教学内容、方法、评价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新医科中级组一等奖
主讲老师:陆遥
团队成员:谢小波、肖遥、田京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课程,提出“一体二链三融合”创新教学模式:重构课程内容,打造4网络资源库+3仿真教学平台,精准配置教学资源;将真实病例融入教学,编写外科情景化案例,全程融入多维思政元素,设计围绕全疾病周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科教、社教、文教融合提高医学生职业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并持续推动教学改进,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能力过硬、人文素养优良的新时代高层次创新医学人才。
产教融合地方高校组一等奖
主讲老师:袁帅
团队成员:郑磊、司徒博、李明
《实验诊断学》是借助检验医学的方法,对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结合临床信息,为疾病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教学团队创设医检互通、校企联合、虚实相托,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高校与社会、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方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结构整合,促进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
新医科副高组二等奖
主讲教师:江汕
团队成员:秦再生、余江、孟卫东、郑维扬、陈金玉
《临床技能模块》课程以临床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人文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线,形成一门汇集临床诊断技能、内外科及围手术期技能、妇儿、护理以及综合急救技能的创新课程。本课程通过理论授课、网络互动、实践训练、临床见习和PBL教学等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决策能力、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临床诊疗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提升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岗位胜任力。
新医科副高组二等奖
主讲教师:程彦臻
团队成员:陈宏、杨力、孙嘉
《内分泌系统与代谢》整合课程是在临床医学五年制(卓越创新班)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一贯式教学,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实践技能进行线上线下有机混合,体现了交叉融合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促使学生关注学科前沿,立足能力转化,加强医患共情,深刻诠释了新医科以培养卓越医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新医科中级组二等奖
主讲教师:史潇;
团队成员:黄莉萍、靳瑾、卫焱星
《生殖与发育》课程以“临床胜任力”为导向,以“发育为主线、病例为核心”实施理论教学。通过强化“临床案例库、微课视频库、考核试题库”优化教学资源;设定“初阶、进阶、高阶能力”目标,科学布局教学进度;开辟“线下课堂、线上雨课堂、PBL课堂”实施全域教学;通过“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素质性评价”全面考察创新成效。体现了“临床能力强化,医学人文交融”的教学模式,深刻诠释了新医科以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新文科中级组二等奖
主讲老师:陈江芸
团队成员:昌敬惠、王丽芝、原玲玲
《健康大数据管理》课程以培养创新型卫生管理人才为创新指导思想,开展了以教学内容交叉化(Constructive)、教学资源整合化(Integrative)、教学实践多样化(Project)、教学评价多元化(Scale)为核心的“CIPS”教学实践。通过学科交叉化的课程体系、服务课程教学的数据平台、基于数据分析的政策探究项目等创新手段,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据决策支持能力以及跨学科融合能力。
新医科正高组三等奖
主讲老师:叶海燕
团队成员:王惠、游可理、胡彦锋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四大主要学科之一,是五年制医学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课程团队在传承经典教学的基础上,利用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情景模拟等多种混合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身完善。本课程的守正创新,实现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工科和新医科的完美交叉融合,深刻诠释了新医科厚德重道、知行合一,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兼具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基础课程副高组三等奖
主讲教师:张明慧
团队成员:张煜、罗敏敏、钱俊
《医用高等数学》是一门面向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融入数学文化,突出“医用”特色,采用“四意”步骤开展教学创新实践研究:将课程育人总目标“立意”为“提升学生借助数学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在以数学史为轴线的“创意”下重组学习内容,深耕育人资源;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数医”融合以“达意”;最后“汇意”于以人为本,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深度融合,由“教学”向“教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