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赤几“致残元凶” 传递中国抗“虫”经验 ——医疗队多管齐下破解丝虫病防治难题

时间:2025-06-19

来源:深圳医院

点击:

清晨,在赤道几内亚巴塔总医院病房内,中国援赤几医疗队巴塔点点长、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医生徐建国正仔细诊查一名饱受淋巴丝虫病折磨的“象皮肿”患者。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第二大导致长期残疾的寄生虫病,在赤道几内亚肆虐流行,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中国已于2006年成功消除该病,为非洲提供了宝贵经验。徐建国作为第33批中国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核心成员,正将中国抗“虫”经验传递到非洲大陆,点亮健康希望。

徐建国医生在为慢性淋巴丝虫病患者查体

徐建国是第二次援非,此前在2013年马里维和任务中负责传染病防控,2023年他主动请缨重返非洲。在赤几实地工作中,他发现象皮肿等严重病例频发,与国内罕见重症形成鲜明对比。

医疗队员们诊治丝虫病患者面临一些三重挑战,首先是语言关:丝虫病患者常来自雨林深处的村庄,需要既精通西班牙语又懂当地方言的医生进行沟通,采集病史细节、帮助患者执行医嘱。其次当地阿苯达唑、多西环素等基础药物不普及,乙胺嗪、伊维菌素等特效抗丝虫药短缺。第三,受到经济制约,虽然治疗免费,但多数患者因极度贫困而无力负担交通费用错失治疗良机。

第33批中国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们在村庄清除疟疾工作合影

中国医疗队的医生们齐心协力,依靠翻译耐心沟通,从合理调配有限药品、积极协调援助资源、强化社区宣教预防等多个方面入手突破困境。丝虫病的诊断需要依赖高水平的实验室支持,为得到确切的临床证据,提高阳性检测成功率,同样来自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检验科的陈泽衍会对患者进行夜间采血,在显微镜下进行微丝蚴检测计数,不放过蛛丝马迹,力求对患者进行精准化、精细化治疗和随访;对于合并重度淋巴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徐建国会和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刘安文医生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对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淋巴管炎等并发症提出个体化的治疗、制定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淋巴丝虫病无症状感染者对社区危害大,徐建国就从临床个案进行病例追踪、免费为淋巴丝虫病患者提供家庭筛查,将防治窗口推进到社区、村落院前人群。中国医生还借助疟疾包村清除、中国赤道几内亚友好医院巡诊、大型义诊等专项工作走进社区、走进村庄、走进雨林,筛查、治疗更多的淋巴丝虫病患者,并指导当地居民正确使用蚊帐、杀灭蚊虫,进行公共卫生治理。

在援助的18个月内,第33批中国援助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累计确诊并规范治疗丝虫病患者360余例,其中22例重症象皮肿患者症状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持续宣教覆盖超500人次。虽前路漫长,但每个患者的改善都是坚持的动力。

徐建国医生在中国赤道几内亚友好医院门诊接诊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能够跨越国界,在赤道几内亚的土地上为患者解除病痛,是莫大的荣幸。”徐建国感慨,“但是丝虫病仅仅是当地众多健康挑战中的一个缩影。因山区缺医少药,疟疾、伤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更是严重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健康。”

徐建国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建立中赤几共建热带病防治中心,将中国在防控包括丝虫病在内的传染病方面积累的有效经验和做法,真正传授给当地的医生和居民。帮助他们建立可持续的防线,才是长远之计。他说:“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扎根非洲的健康火种。”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