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新闻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5-06/09/content_3430192.htm?div=-1
新快报新闻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5-06/07/content_722571.htm?div=-1
信息时报新闻链接:http://epaper.xxsb.com/showNews/2015-06-07/241067.html
6月6日,第二届广东省大学生预防医学技能大赛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的最高机构--省疾控中心(CDC)开幕。此项省赛是“第九届广东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联合主办,我校以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本科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承办。

在本次大赛中,我校参赛队伍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囊括了预防专业组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竞赛一等奖的两个名额,同时获得了创新实验竟赛的一等奖和三等奖,以及非预防医学组实践技能竞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

参赛选手现场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
团省委、省科协和省疾控中心领导等嘉宾出席大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约有450人参加。 参赛队包括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共11所高校的43支队伍。全国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校和华南区高校共14所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代表观摩指导。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 创新、实践”,比赛内容包括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竞赛和预防医学创新实验竞赛两大类。其中, 预防医学创新实验竞赛所有专业本科生均可参加,围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热点问题,开展自主实验设计与展示(答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竞赛分为预防专业组和非预防组。预防专业组的比赛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为主体参加,考察预防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基本技能(个人防护、样品采集、现场检测、卫生处理4项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MERS、SARS、登革热、禽流感等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参赛选手依次完成卫生应急综合演练竞赛,现场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各队伍接到任务后,到现场完成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消毒等卫生应急处置的综合演练,并完成一份书面总结材料并口头报告。

非预防专业组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竞赛由临床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参赛,重点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疗人员等的应急医学处置能力。参赛选手根据所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进入模拟现场,依次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应急处置的综合演练,整个流程操作包括个人防护、应急救援(病员分类、心肺复苏、病人转运)和卫生处理共3项应急医学处理操作。

据了解,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包含了侦、检、消、防、治五个方面。其中,核化生医学应急事件的应急处置包括医学救治、医学应急状态的终止与环境恢复以及应急心理干预等。医学救治又包括现场伤病员分类、分级救治和伤病员后送。核与辐射事件的现场救护包括现场侦检、医学应急救援、除沾染、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对食物和水源的监测与评价和心理应急及其应对等。
在处理生物剂污染方面,当天比赛的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液的配置和喷雾器的使用等。生物剂污染的个人洗消分为局部卫生处理和全面卫生处理。局部卫生处理是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由个人单独或相互之间进行,主要是对暴露皮肤及个人用具或必须使用的装备进行紧急处理。全面卫生处理是需要对污染的人员、车辆、装备、服装等进行统一彻底的洗消,一般在划定的洗消场地进行。

南医大预防医学专业今年招180人,开办三大特色班
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院长邹飞指出,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是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今年一本招生人数为180人,采取“大类招生、后期分流”,开办了创新实验班、卫生检验检疫特色班、食品安全特色班,学生进入本专业后可以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后。
据了解,全省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每年在千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就业单位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大医院卫生预防保健科,还有进入社区医院从事疫苗接种、老年病、慢性病监控等工作。
邹飞表示,通过举办本次大赛让大家意识到,高校对大学生应更加注重技能操作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和实际工作衔接。“H5N1禽流感来袭时,学院曾组织学生到几个大的口岸进行疫情监控,协助开展包括监测体温、进行隔离、开展流行病调查等工作。在登革热爆发的时候,大家也进行过有效灭蚊、指导社区清除积水等工作。”
“一些疾病有不同的爆发季节,广州6月天气炎热,这时市民要注意预防肠道消化道疾病、甲肝、登革热、禽流感等疾病。”邹飞谈到,“通常说 ‘大灾之后有大疫’,在遇到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因为腐臭垃圾、粪便残留会造成卫生安全隐患。为防止灾区变疫区,进行进行疾病监控、防疫消毒对控制疾病传播很有必要。”
预防医学面向的是大众群体和整个社会,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学会如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具 备 常 见 传 染 病、 食 物 中 毒、 化 学 中 毒 的 临 床识别与应急处理能力; 具备开展人群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筛查、监测的技能; 掌握现场采样和检测方法、卫生学评价、安全评价和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等等。
本届大赛的成功举办,将为明年举办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技能大赛(公卫技能大赛)奠定基础。“我们为将公卫技能大赛大赛打造成与临床技能大赛一样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竞赛而努力奋斗。” 邹飞说道。
大赛获奖名单:
创新实验竟赛获得一等奖的有4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获得二等奖的是中山大学、广东药学院、汕头大学、 广东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等5所大学的8支队伍。获得三等奖的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汕头大学等11支队伍。
预防专业组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的是南方医科大学的两支队伍。获得二等奖的是来自中山大学(2支)、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等4支队伍。获得三等奖的是来自汕头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2支)、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六支队伍。
非预防医学组实践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的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药学院。获得二等奖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获得三等奖的是广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新闻背景链接:
【链接一】近年来与公共卫生安全有关的典型事件
1. 禽流感:H7N9依然成为国内最受关注的流行性疾病,禽流感似乎成了近几年每年冬春季节都绕不开的词,病毒千变万化,让人防不胜防。
2. 埃博拉:2014年2月份,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爆发,随即在西非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这场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19497人疑似或确诊感染,其中7588人丧生。
3. 生物实验室安全:2014年6月,美国一间位于亚特兰大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对活炭疽菌进行灭活时出现疏漏,致使炭疽杆菌扩散,接触到高致死率炭疽菌的工作人员接近90人。2014年7月1日,美国政府研究人员在一家国立研究院储藏室中发现了6瓶被遗忘的60年前的天花病毒。
4. 登革热:2014年6月,广州出现感染登革热病例。9月,广州的登革热疫情已经呈现多点开花,到处出现病例,成为疫点的局面。今年4月,广州出现全省首例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该名患者的感染源为去年带毒蚊卵越冬成蚊。对比去年,今年的本地病例提前了两个多月出现。省市疾控中心齐呼吁全民动手,落实日常公共区域及室内外灭蚊工作,降低疫情发生风险。
5、中东呼吸综合症:截止2015年5月25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数据显示,全球累计实验室确诊的感染MERS病例共1139例,其中431例死亡(病死率37.8%)。这些病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病例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地区。今年5月广东省惠州市出现我国确诊的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症确认病例,患者为韩国确认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目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同相应部门正在进行MERS的应急处置。
【链接二】专家对预防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建议
面对中国确诊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医学专家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争取做到知己知彼,积极预防,从容面对。
MERS 平均潜伏时间为5.2天,95%患者出现症状时间约为12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发热伴畏寒寒战、咳嗽、气短、肌肉酸痛。腹泻、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表现也较为常见。96%的 患者既往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慢性心脏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
预赴中东地区的民众,应注意个人卫生和手卫生,尽量避免密切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避免接触动物及其排泄物,用一次性纸巾和洗手,减少与当地人接触,咳嗽和打喷嚏时,捂鼻捂嘴。
自中东地区入境的民众,如出现发热或流涕、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通报边检防疫人员,配合接受检疫及后及时就诊。返国14天内,如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应佩戴口罩尽快就医,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应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旅游史及当地暴露史,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链接三】2015年疾控工作重点确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在2015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年来,全国疾控工作者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要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
会议要求,2015年要加强传染病联防联控,针对人感染H7N9疫情,加强活禽市场监管;针对埃博拉疫情,加强入境管理和口岸检疫。南方重点省份要防止登革热再次出现暴发流行。将2015年作为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年,制定加强疫苗采购和预防接种管理的指导意见,尚未出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的省份年内必须出台。年内务必实现血站核酸检测、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全覆盖,切实控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经血和母婴传播。探索完善新型结核病防治管理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模式。
会议还要求,力争年内饮用水监测覆盖70%的乡镇,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扩大到50个城市。抓紧组织编制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和精神卫生“十三五”专项规划,以及血吸虫病、癌症、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制订癌症防治3年行动计划。研究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努力提高疾控工作人员待遇水平,抓紧做好各省P3实验室建设,提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
【链接四】如何根据防护等级选择防护服?
防护服包括:一般劳动防护服(如平常实验穿的白大褂);特种劳动防护服(如阻燃防护服、防静电服、防酸服、抗油拒水服、防水服、森林防火服、X射线防护服、中子辐射防护服、带电作业屏蔽服、防尘服、防砸背心等);卫生应急防护服(如核辐射防护服、化学防护服、生物防护服,简称核化生。有些将化学防护与生物防护功能结合起来成生化防护服,有将三各方面防护功能结合起来的核化生防护服。)
以化学防护服为例,防护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防护是现有的最高级别的呼吸、皮肤眼睛防护。提供呼吸气体(SCBA或气体管道)、全封闭化学防护服、内层和外层化学防护手套、化学防护靴、硬帽。下列情况必须穿戴:测得(或可能)存在高浓度蒸汽、气体、粉尘环境;极有可能意外溅到,浸入或暴露于蒸汽、气体和粉尘,造成对皮肤的损伤或能通过皮肤吸收;可能出现对皮肤有高度伤害的物质,面同时无法避免接触到皮肤;作业环境通风差,需要A级护。
B级防护是处置危险品时最低的防护级别。提供呼吸气体(SCBA或气体管道,以防化学物、防溅服装);内层和外层化学防护手套、化学防护靴、硬帽。下列情况必须穿戴:IDLH(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环境(仅吸入)不造成严重的皮肤伤害,或者不符合使作过滤器的情况下;接触性质和浓度已知的物质,要求高呼吸防护,低皮肤防 ,氧气浓度低于19.5%;仪器无法完全检测出蒸汽或气体,但对皮肤无害或不经皮肤吸收的气体。
C级防护皮肤防护级别同B级,是低级别的呼吸防护。提供全面罩空气过滤呼吸器、化学防护服、内层和外层化学防护手套、化学防护靴、硬帽。下列情况应穿戴: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已知,过滤器可有效过滤;氧气不低于19.5%;低于IDLH的气体环境。
D级防护是无呼吸防护,最低皮肤防护级别。提供连体服、化学防护手套、化学防护靴、安全眼镜或眼罩、硬帽。
下列情况下穿戴:大气中无已知有害气体;工作中无液体飞溅、浸入液体或接触任何有害化学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