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镇院士从教六十五周年座谈会举行(图文)

时间:2014-09-30

点击:

耄耋之年感悟配角人生,六十五载惟愿青出于蓝

    近日,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数字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数字化微创外科学术会议召开。会议期间适逢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倡导者、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钟世镇教授九十寿辰和从教六十五周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提议,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讨论同意,大会组委会举行了“钟院士从教六十五周年座谈会”。

    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绍祥教授、原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李云庆教授、广东省科技厅钟小平副厅长、广东省医学会李国营秘书长到会祝贺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刘允怡院士、中国工程院赵沁平院士、李兰娟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教授、原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朱家恺教授,我校副校长:高天明、王前,珠江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分院等,以及钟世镇院士的朋友、昔日同窗和学生等出席了会议。座谈会由王前主持。

    座谈会上,钟世镇院士做了题为“配角人生”的专题报告,简要回顾了他六十五年的从教历程,深情回忆了从教65年来的发展之路,畅谈了从教六十五年的感想和体悟,钟院士的精彩演讲和“甘当配角、默默耕耘”精神不时赢来与会者的热烈掌声。钟世镇院士的学生、同学和亲朋好友代表踊跃发言,回顾了钟院士不同时期为师从教育人的难忘瞬间,表达了历久弥浓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感、同事之谊,对他从教六十五年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做出的突出贡献,表达了由衷的崇敬和钦佩之情。座谈会在隆重、俭朴、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历经挫折,潜心做学问;硕果累累,甘心当“配角”

    中学时,钟世镇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投笔从戎。从教伊始响应号召,果断放弃了做“刀到病除”的外科医师的梦想,做了配合性教学任务的实习助教这一“配角”。  

    经历“十年浩劫”时的“牛棚”生活。“垂暮压抑的境况”过后,抱憾于基层医务人员由于不熟悉解剖学,造成外科操作失误,给伤病员造成莫大伤害的钟世镇以救死扶伤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提高医疗水平为出发点,相继创立了“现代临床解剖学”新体系,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方医科大学人体博物馆”,创建了“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倡导了中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研究,创办并主编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和《Journal of Clinical Anatomy》等期刊杂志,担任美国《Clinical Anatomy》和法国《Surgical & Radiologic Anatomy》的执行编委及助理主编,对我国乃至世界医疗技术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作中他是“领头雁”,是 “孺子牛”,但在荣誉面前,他却甘当“配角”。据媒体报道,在所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钟院士只在一项中是第一作者,每每有人提及,他总是幽默风趣地说“我只在1/6的场合中担任过主角,其他5/6的场合都只是当好了一个‘配角’”,但事实是他把第一领奖人的资格让给了他的学生和协作者。

六十五载育得芬芳桃李,殷切期望青出于蓝

    在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同时,钟世镇院士为国家培养了骨科医院长裴国献、徐永清、尹庆水、夏虹等;大学副校长王前、秦小云;学院院长和教研室主任黄文华、欧阳钧;知名的3D肝胆胰外科学术带头人方驰华、妇产科陈春林、整形美容外科齐向东等,可谓桃李满天下。面对台下众多弟子,他再次嘱托弟子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期望门生们开辟新的学术园地、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做好人才培育和学术交流、开拓组建基层分会和研究院所、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成才,在宏伟的事业中甘当“配角”,当好“配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乐见观赏芬芳桃李们,朝气蓬勃的、万紫千红的精彩演出。

耄耋之年忆恩师,传承遗风为报恩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学之道,严师为难”,尊敬老师是有所建树的前提条件,同时,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恩难忘,助我成长”,谈及恩师,钟院士如是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的老师叶鹿鸣教授崇高无上的人格魅力,严谨规范的治学态度,言传身教的动手能力、严肃认真,用汗水践行师德的工作作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指引我走上教书育人的大道、塑造了我的准确性、精确性、高效性和不怕困难的精神,为我这一辈子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师的教导就是一盏导航的明灯,一直照耀着我们勇往直前去奋斗,铭记恩师的教诲,传承恩师遗德遗风、实现恩师对我们的期望,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数字医学方兴未艾,意义重大后继有人

    数字医学技术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完美结合,是信息工程和医学技术的一个革命。近年来,数字医学在临床应用、医政管理、医学教育、工程技术等方面快速发展,带来了医学的革命性变化,改变了数百年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如外科手术导航及虚拟仿真、医学图像三维重建、人工器官的个性化定制、远程医疗的实现等等。“数字人的发展有4个阶段:‘数字可视人’、‘数字物理人’、‘数字生理人’和‘数字智能人’,数字医学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们只是刚迈进‘物理人’这一初级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钟世镇院士说。

    数字医学已在肝胆胰外科、骨科、妇产科等领域内已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成就,对临床诊疗发挥了巨大作用。如钟院士的学生、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主任、珠江医院肝胆一科主任方驰华教授,联合影像学、解剖学、计算机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学科结合的数字医学团队,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广东省中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等资助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攻关,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水平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和虚拟手术器械仿真系统,并已获得CFDA的认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广东省科技奖一等奖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数十项奖项。方教授主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数字化肝脏外科学》,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2010年率先组建了我国首个省级数字医学分会,并任主任委员,2011年协助组建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拉开了我国外学科领域3D时代的大幕,为我国的数字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和肝胆胰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多家医院推广和应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栏目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对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的应用进行了专题报道。

 

image009z.jpg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