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全省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在珠岛宾馆召开,总结交流我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会议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李玉妹主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庹震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前,省委实践办对全省17个地级市以上单位、12所高校推荐的109篇论文进行了认真评审,共评选出26篇优秀论文。我校党委组织部统战科科长姜崇辉撰写的《警惕清扫“四风”过程中衍生的不良苗头》一文获评优秀论文,并应邀参会进行交流。该文2013年9月20日刊发于《光明日报》上,东方卫视《新闻播报》栏目进行了重点摘读点评。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全体党员不仅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同时还结合自身体会和经验,积极从事理论探讨,涌现出一批优秀理论成果,如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林雄辉教授的《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南方日报》,2013年7月15日)、党委组织部姜崇辉的《“望闻问切”于群众,合力祛除“四风”弊》(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11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军祥教授的《推进高校“三型”党组织建设的原则探析——基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 《传承》, 2013年10期)等等,充分体现了我校师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面貌,多方面展示出全校党员干部努力践行群众路线的积极成果。
附:
警惕清扫“四风”过程中衍生的不良苗头
姜崇辉
(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作者简介]姜崇辉(1977-),男,辽宁丹东人,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党建与政党比较研究。
当前,聚焦于清扫“四风”之弊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正在全党范围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着。绝大多数党组织都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全面展开,卓有成效。但也要警惕和纠改在此过程中顺带产生的一些走了形、变了味的不良苗头。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顶 风作浪式:形式主义为“四风”之首,是滋生其他不良风气的温床,是首当其冲被铲除的对象。施行教育实践活动,不单单是要讲出来、摆出来、订起来、挂出来,最主要、最关键的还是要行动起来,真抓实做,但不能走形式、摆过场。然而,有些地方却自然不自然地以形式主义之道去反形式主义之风。如不少单位都建了“群众路线”网,但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相互抄袭、缺少自我特色和针对性,也因重复建设而导致资源浪费;再如,一些党组织为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考学”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只是让相关人员参照现成答案在纸上抄写一遍后收集保管,备上级抽检。这般“考学”,其效果可想而知。诸如此类行事,结果自是适得其反。
角色错位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是党内一项着眼于自我整改的重大活动,全体党员尤其干部是受教育并实践的行为主体,因此要知行并进、身体力行、领导先行、全党践行,一级干给一级看、党员做给群众看。这是活动的要旨所系。广大群众作为被“联系”的客体,活动方式与效果如何,他们最有发言权、建议权和评判权。但在实际中发现,有些地方的教育实践活动却发生了明显的“角色错位”:个别领导干部没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把自己摆进去”,反而俨然成了活动的监督者、裁断者,广大普通党员和群众则相应成了被教育的对象。于是,台上领导干部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台下听众一片茫然、不以为然。这种次序颠倒,势必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作秀邀功式:深入有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有敢于揭短亮丑的勇气,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既深刻剖析和检查自己,又开展诚恳的相互批评,真正触及思想和灵魂、触及问题的实质和症结,这样才有助于摆问题、查不足、找差距、补缺失、明方向、知进取、正作风。值得注意的是,个别部门在活动中出现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民主生活会上,一些党员惯于做“老好人”,要么对成绩全盘肯定,要么对问题轻描淡写,要么论评无关痛痒;一些党组织把宣传板报变成了成绩展览,把向上级的活动汇报变成了经验推广,对缺点闭口不谈或是一带而过。粉饰问题、掩盖矛盾、一味唱赞歌、报喜不报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引发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反感。
施展运动式:作为专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是有起始的,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但是,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任何时候都要落实。因此,对这次活动要正确认识、科学组织,不仅要立足于目前做好做实,更要着眼于谋划长远、建章立制。可是有些地区和部门却陷入“运动式”的思维:大小会议紧锣密鼓,领导讲话轮番出台,指导文件接二连三,相关通知接踵而至,各种座谈此起彼伏,问卷调查纷至沓来……这种“高强度”“紧凑度”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领导张张嘴,下面忙断腿,为基层党员和群众所诟病。而且,还容易“运动”过后,偃旗息鼓、旧病复发,客观上又造成兴师动众、虚张声势、助长投机之风等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