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一凡教授作客我校“云山大讲堂”,在校本部和顺德校区连讲两场,他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和在场600余名师生分享了他作为钱锺书先生的学生,对《围城》和对中国社会的理解。讲座由党委副书记姜虹主持。
在校本部的讲座中,赵一凡以一篇于1990年发表在《读书》上的旧稿为蓝本,回忆了和钱锺书先生浓浓的师生情,并以此开端,详述自己对《围城》的解析。
他从典故开始,由浅入深,一路破解隐喻与典故,首先谈到的是作品四位主要人物赵、唐、方、孙的起名用典和象征意义,让大家深感钱师的深厚文学功底和巧妙寓意。如赵辛楣与唐晓芙的名字,双双来自《楚辞•九歌》: “桂栋兮兰燎,辛夷楣兮药房”,寓高贵堂正之意;晓芙即一株含苞欲放的初日芙蓉,既是是美人代称,又含强烈讽喻:美人倾城倾国,却与追求她的傻小子无缘!依据此典,鸿渐与辛楣都爱晓芙,可他俩均与美人擦肩而过。方鸿渐父子的名字,均与《易经》有关: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与之相关,方鸿渐,或那只由海上飞返大陆的孤鸟,一路寻觅,辗转求安,而终不能得。
在解析主人公姓名象征义后,赵教授指出《围城》的经纬布局是中西化合、古今杂糅的。《围城》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浅的人看出了曲折爱情,深的人看出了家国命运,他指出,读《围城》可自由穿越界限,打破学科樊篱,不宜作生硬套解,提醒大家《围城》虽是小说,却与钱师其他作品和中西杂糅的大家风范是互文关系。
接下来赵一凡将读《围城》所得分十段论述,带领师生追索戏中真谛,印证钱锺书所传达的理想与现实之鸿沟,直引《围城》大喻原是“理想与现实相悖”。同时结合当今中国现代化的趋势,提到“西化”和“传统”,他指出,“中庸之道、取珠还椟”是化解偏激的上策。他借中西方精品面料混纺出新,告诉大家《围城》杂糅中西文化精粹,是一部融文学性、社会性和哲理性的多维作品。
最后,现场师生就文学面临的大众化和商业化矛盾、如何看待高雅文学的“曲高和寡”和大学生如何进行文学分析入门等问题和赵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姜虹在总结时表示,钱钟书先生“打通古今﹑中西﹑人文各学科”的治学大家精神让人赞叹,赵一凡教授融汇众多中外文经典谈古论今的孜孜不倦令人钦佩。我校作为一所著名医科类院校,师生们承载的应不仅是机体层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需领悟“仁心仁术”的真谛,领会“尚德济世”所传达的人文关怀。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真实情感、睿智哲学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紧扣着人的各方面。希望大家都能从赵教授的报告中有所思,有所得,感悟生命的历练与坚强、体验对生命的敬畏与虔诚,从而达到医德修养与文化延续的统一。
随后,赵一凡赶往我校顺德校区继续主题为“谈西部国情考察”的第二场讲座。这是“云山大讲堂”首次在顺德校区开讲,学术厅座无虚席,大家翘首以盼赵一凡教授带来的传奇故事和人生体悟。
讲座持续了近3个小时,氛围轻松愉快,他和在座师生们讲述了自己留美期间的种种趣事,并分享其上半年独自驱车沿徐霞客、丁文江等人的历史足迹进行的中国西部惊险考察之旅,以此鼓励同学们心怀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场许多同学表达了对祖国西部的向往和现实的困境,赵一凡强调了创新思维、敢闯敢拼和“仰望星空同时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他还指出跨专业学习、打破学科藩篱的思路,鼓励大家多读好书、多接触社会,找准自己人生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