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2013年亚洲大学排行榜。前50名中,香港地区高校占了6个席位。除香港科技大学[微博]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外,香港大学[微博]、香港中文大学[微博]、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微博]和香港浸会大学[微博]均榜上有名。此前QS公布全球大学学科30强排名,香港院校也有3个学科进入前10。
香港地区的高校为何能在全亚洲的高校中遥遥领先?港校的办学经验对内地有哪些借鉴之处?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管理层以及专家学者,在最近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分别给出了他们的看法和解答。
招生,要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位于香港九龙塘的香港城市大学,主校园面积15.6公顷,大约是沪上名校复旦大学[微博](邯郸路校区)的五分之一,说它“袖珍”并不为过。
程星,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他的办公室,在学校外事处一个普通办公室的隔间里,十来个平方,甚至没有独立的会客厅。
对程星来说,这个办公场所已经足够大,因为更多时间他在外东奔西走——为了招生。
最近这两年,程星频繁跑内地,31个省招办,他跑下了三分之二。其实,香港城市大学每年只有200个面向内地生源的招生计划,轻而易举就能招满,但程星亲自挂帅,大有一副和内地顶尖名校比肩的架势。
“我曾去过一个内地的重点中学做招生宣讲,无意中看到了张贴在学校里的大红榜。被北大清华[微博]录取的学生排在红榜榜首,接着是被美国常春藤院校录取的学生,以及被内地其他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红榜垫底位置,才轮到被香港高校录取的学生。”程星解读这份红榜,觉得其中不失“中国特色”。比如,时至今日,考入清华北大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仍是政绩的一部分,对中学来说也是无上的荣耀,所以清北两校比美国常春藤院校更“拿得出手”。但这份红榜也多少暗示,香港院校在内地招生可能占不了太大便宜。
和欧美以及内地名校抢生源,这种招生“腹背受敌”的局面,并难不倒香港院校。实际上,除了面向内地招生,包括城大在内的所有港校,每年都要招募世界各地的留学[微博]生。这意味着,他们长期和世界各地的高校打招生硬仗。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拼命地推介自己的学校,让他们了解学校,一个个地说服年轻人心甘情愿地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到香港学习、生活。”为了确保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港校的招生官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超级销售”,哪怕西方一些国家和很多非洲国家的学生连香港在哪里都不知道。而在香港沙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抢滩内地优质生源的雄心更甚。港中大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周陈文琬透露:该校2014年将在深圳开辟新校园。这直接意味着,今后港中大将招录更多内地生。
目前,就读港中大的内地本科生已超过2000人。从1998年开始面向内地招生以来,该校已网罗了不少内地的状元和优等生。但周陈文琬说,为了优中选优,学校针对内地生的特点,暗暗调整过一些招生策略。
包括港中大在内,很多港校的课程实施全英语教学,通常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但周陈文琬告诉记者,该校好几年前就注意到,内地很多农村的学生,从小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英语水平一般,但这些年轻人思维活跃,基础知识很扎实,如果用一道英语门槛把这些好苗子拦在大学门外,着实可惜。
从2005年开始,港中大取消了自己的单招面试,参考内地的统一高考[微博]成绩,这在当时成为新闻。
据说,刚取消面试的那会儿,学校的招生负责人几乎被校内的同事骂死,很多教授责问,“学校自己招学生,花了这么多钱,怎么能放弃面试,直接凭着高考分数就录取了?!”其实,这一招生策略调整也是出于招生老师在内地的观察:有能力参加面试的孩子,一般来说家境相对好一些,至少能支付得起路费和食宿费。可对偏远地区的贫困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很优秀,但为了省下面试的花销,可能会放弃报考港校。
也正因此,当国内众多大学从2003年以后不断加入自主招生行列,对高考分数投出“不信任票”时,港中大等港校反倒放弃了针对内地生的面试,通过高考成绩统一录取。
一位香港本地的学者用了一则比喻,形容港校和内地高校在招生时的差异。“香港院校招生,更像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讲究效益。而内地很多高校,有时候似乎还端着架子,奉行着计划经济那套。”
“3转4”一年间:港校改革加速
2012年,香港高校学制与内地正式接轨,实行“3转4”,即大学本科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此前,香港的高校为3年制,内地生赴港须先接受一年预科学习,修习香港文化、历史以及语言等课程。
毫无疑问,学制改革对于香港高校的影响巨大,甚至构成了挑战。4年制的大学课程,应该如何做整体规划和设计?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开授新课但师资力量不足,又该怎么办?
但在大多数港校,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普通教员,都发自内心地说,这项改革是一个好消息。并且,这绝非一个轻举妄动的改革,记者从港校高层获悉,为了迎接“3转4”,香港高等教育内部的准备工作始于10年前。
通识教育的意图:“有教养的人应反思的课题”
“很多大学教授早就提过意见,认为香港高校实施的3年制教育太匆忙,可能对学生今后发展不利。”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白杰瑞说,延长一年的学习时间,无疑让港校有了从容地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从全球高校发展趋势来看,越是好的大学,越重视通识教育。在这一点上,港校无疑需要后来居上。
在香港中文大学,实施四年制后,学生的课程安排有了显著变化。所有新生都需必修“与人文对话”和“与自然对话”两门通识课,阅读《圣经》、《论语》等23本古今中外经典。这类通识课程不设考试,导师透过课堂讨论、论文和读后感等方式,引领学生反思个人价值、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概念等课题。比如,在“与人文对话”课程,学生阅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谈及朋友分类的篇章后,导师会要求学生按个人经验,评析理论是否确切,让学生反思朋友的意义。
据了解,在这两项课程成为全校必修课前,港中大早在2009年起就启动小范围试点。在学校看来,通识教育的实施,是让“思考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反思的课题”。
招募“临时教师”,缓解师资危机
但对很多高校来说,新增课程直接带来一个管理问题:学校师资配备不足。尤其是通识教育,要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极为讲究。
香港城市大学想出了一个妙招:向全球各高校的教授们抛出橄榄枝,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学术休假到香港任教一学期或者一年。学校在网站上公布课程的具体任教要求,然后进行面向全球的“临时教师”遴选。
“如果一下子扩招太多新老师,以后肯定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决定先聘任一些国外有经验的教授。另一方面,学校也鼓励年轻的博士后或者博士通过任教这些课程积累教学经验。”程星介绍,去年一年,学校就通过这种方式招募了100来名“临时教师”,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有机会接受优质的通识教育,而学校也能通过招募临时的年轻教员,无形中搭建了一个“人才蓄水池”,堪称一举两得。
保持竞争力,“在场”意识不可少
据说,一些港校的管理层早就预计到“3转4”改革迟早会实行,所以在去年政策正式推出前,不少大学就早有所准备。
程星说,城大甚至从十多年前就开始酝酿4年制课程的顶层设计,而当时,“3转4”最多只是很多老师们坊间议论的意见而已,在政策层面上没有任何风吹草动。
借着“3转4”,不少港校也飞快完成了另一项改革——从过去按专业入学到如今的大类招生的改革。
周陈文琬说,港中大有60多个专业,除了医科、教育这类专业需要学生有坚定的职业志向外,更多的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太陌生。所以,港中大鼓励学生在一年级广博接受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选专业。
“香港高校一直很注重国际交流,但在过去的3年制下,出去访学显得困难,因为时间太紧了。”“以前学生社团的主要社员和队长都是二年级的,因为第三年就要毕业了。现在大家有了更宽松的、更好地体验大学校园文化的机会了。”……尽管学制改革实施才一年,但香港的高校似乎在寻求这一轮学制改革中可能蕴藏的发展机会。
“香港的大学有一个特点,它可能出台具体的改革举措不是最快的,但一直在关注世界各地的大学在教学、科研制度改革上的进展和做法。”在香港大学,长期研究教育制度的白杰瑞也听说,校方对待“3转4”,态度上审慎,但也有周密的课程计划和部署。
基于一些历史原因,大学三年制曾是香港向英国大学看齐的“产物”,而港大是香港本地高校中沿袭英式教育风格相对最浓重的学校。但在你追我赶的办学竞争中,一所大学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必须眼观四方,向强者学习。
用白杰瑞的话说,香港高校保持自己竞争力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场”——哪里热闹,它就到哪个地方去近距离观望、学习,“谋定而后动”。
一流高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能力
虽然大学排行榜形形色色,每个排行榜选取的排名因子不同,但香港高校总体实力在亚洲领先是不争的事实。
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白杰瑞,从不同维度介绍了港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
经费管理,港校的严苛难以想象
文汇报:在香港高校任教,教授的压力普遍很大,但有意思的是,教授们对学校的忠诚度却出奇地高。有人说,在港校当教授幸福感很高,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程星:香港多数高校的教职,真正地实行了全球招聘。以我个人经历来谈,当时我从美国回来,到城大工作,有人就问,你在校内有什么关系,认识了学校高层?其实我一个人也不认识,就是从美国投了一份简历,然后就应聘成功了。在全球招聘这一点上,香港的高校甚至比美国高校还要彻底,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一个关键。
另一方面,港校对于教员有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任何一位教员都不敢随便到外面挣外快或随意接项目。教师如有意做一些项目或兼职,需要经过学校严格审批,否则廉政公署可能马上就要找上门。这样的规定是刚性的,为了保证教师能够安心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我常去内地,听一些高校教授私下抱怨自己待遇低,钱少。但我也看到另一个情况:虽然整个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听上去很严格,但也有人能想办法从科研经费里挪出一部分来招待客人、吃饭宴请。而在香港,不要说普通教授,学校管理层都没有这样的权力。
港校对经费管理的严苛,说出来可能让人吓一跳。比如教授去出差,学校有一个很厚的本子,记录着世界上每个主要城市的消费水平以及学校相应提供的津贴。所以教授出差回来报销,无需提供发票,因为学校早有各地的差旅标准,超标的部分只能自掏腰包。这一点,连美国的大学都没有香港高校做得这么细。
说实话,现在和内地的教授们一起吃饭,我最怕谁晚上吃饭的时候兴致高了,即兴说要开几瓶酒。要是有人这么说,我就完蛋了,因为我得自己埋单。学校的接待餐费是有预算的,普通吃一顿晚餐没问题,只要一开酒,那肯定超标。
培养人才,不要把问题简单化
文汇报:围绕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内地高校不断在探索各种改革方案。在这一方面,香港的高校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分享?
白杰瑞:恕我直言,有时候我觉得中国的一些教育界人士似乎被灌了“迷魂汤”,简单地认为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是大学有问题;认为中国培养的人才太“专”,后劲不足,所以要效仿美国实施通识教育,仿佛只要这一点做到,中国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了。
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在我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当中国拼命想向美国学习的时候,不少美国教育界人士也在忧心地呼吁“中国教育赶上来了,美国怎么办”云云。可能每个国家的人都很焦虑,对教育充满期待,觉得高教和国力的联系太紧密。
内地高校要办出更高水平,应该先冷静地梳理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内地高校培养的人才都没有创造力?我看未必,在某个领域或在某个方面,中国人一定有自己的创新力,这需要做深入挖掘、分析,然后扬长避短,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的一些办学模式。
“圈养”留学生,国际化怎么可能
文汇报:在办学国际化方向,香港高校具有鲜明的优势。根据您的观察,内地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什么?
程星:有的内地高校留学生规模,甚至远远超过港校。但在管理上,这些大学对留学生实行“圈养”,盖了留学生楼。平时,留学生和留学生在一起,和本地同学是分开的。
但在香港的高校,留学生则是和本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学,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把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学生“搓”在一起。对学校来说,这会滋生很多管理上的难题。比如,有的外国学生在寝室酗酒,行为比较张扬甚至疯狂,本地同学可能受不了,又不知道怎么面对。但这些不适应甚至生活上的冲突,也是大学要给学生提供的历练机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才,除了有学科背景、语言能力,还需要懂得沟通,懂得和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应付各种局面。
大学招募留学生,本来就是提供一个多元的文化和教育环境;既然如此,这一点就应该在学校管理上有所体现。
【相关链接】港中大四年制必读经典
■探索个人潜质和价值
希腊史诗之《奥德赛》
柏拉图的《会饮篇》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论语译注》
《庄子今注今译》
■人类的限制
《圣经》
一行禅师《般若之心》
■理想社会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人类探索宇宙
柏拉图《理想国》
Grant《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剑桥科学史》
霍金《站在巨人[微博]的肩上》
Steven Weinberg《宇宙最初三分钟:宇宙起源的现代观点》
■认识生物起源
达尔文《物种起源》
JamesD Watson《DNA:生命的秘密》
■人类对知识的认识
庞加莱《科学的价值》及《科学与方法》
ErwinSchrodinger《生命是什么?》
Joseph Needham《中华科学文明史》《荀子今注今译》
新闻链接:http://news.smu.edu.cn/xwbk/shixun/2013-10-18/5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