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学校2016年度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会议在枫林堂举行。副校长高天明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主持会议。评委由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省人民医院以及我校评审专家组成。副校长张玉润、杨海文出席了本次会议。
学校职称评审经过个人申报、评前公示、单位审核、办公室审查、论文鉴定、述职答辩以及学科组和评委会评审等程序,校内评审环节已圆满结束。曹雄等158名同志通过评审获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王艳等4名同志通过评审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毕振宇等26名同志通过认定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陈礼杰等33名同志通过认定获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目前通过人员正在进行网上公示。
从2013年开始,学校已经进行了两轮职称评审的改革。今年,经省人社厅批准,我校职称评审工作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开放了正高级资格破格评审通道。对于学校急需引进的人才、优秀的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取得突出成绩的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可按条件直接申请破格评审教授、研究员资格。这为学校引进和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今年我校有10人最终通过破格评审获得教授或研究员资格,通过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5.2岁。在破格评审的述职答辩环节,除了允许观众入场旁听外,还进行了网络直播,让更多的教职工可以观摩学习。
二是进行了分类评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人员类型,学校设立了教学型副教授,将研究系列细分为科学研究型和科技开发型,还专门设立了辅导员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这些职称类型的细分,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科技转化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等方面工作。今年,我校共有6人获得教学型副教授资格、2人获得科技开发型副研究员资格、1人获得辅导员讲师资格。
三是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将科研项目作为职称申报的必备条件,同时弱化了数量要求,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在以往的职称条件中,论文是必备条件,科研项目、奖项和专利三选一;在今年学校的职称条件中,科研项目成为必备条件,论文、奖项和专利三选一。并且,取消了大部分专业职称条件中对论文最低数量的要求。例如基础医学教授资格评审条件,原来要求至少5篇论文;而新的条件中,只需SCI小类分区Ⅱ区A区以上的论文1篇,以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潜心研究和厚积薄发。
学校职称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全面推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