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挑战等着你,约吗?

时间:2016-12-16

作者:唐雷

来源:基础医学院

点击: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在摇篮中生活。
    嫦娥飞天,飞向太空、飞向宇宙,我们在准备飞……

     12月15日,《新闻联播》播报了“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结束的新闻。12月15日11:15分, 4名志愿者唐永康、罗杰、吴世云、仝飞舟在深圳太空南方研究院,完成了约半年的“太空”密闭生活,成功出舱。我校钟世镇院士一行应邀参加了出舱仪式并见证了12月15日的出舱过程。
 

我校钟世镇院士在志愿者签名墙前留影

    在180天前的6月17日,我校姚开泰院士一行应邀观摩了入舱仪式,并在“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科学研讨会上,提出了舱内种植作物要注意视觉色彩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采纳。
 

绿航星际总负责人李莹辉研究员向我校姚开泰院士介绍入舱情况

 

    我校自2003年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在返回舱非正常着陆、航天员冲击防护、长期在轨辐射防护和航天员生保系统等多个领域做出了贡献。
    “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是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深圳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主导,16个国内外机构共同参与的联合试验。参试志愿者面向全社会招募,需经过资格审查、临床医学、心理及神经测评、心理会谈共四轮选拔。此次进舱的志愿者为三男一女,其中指令长唐永康、仝飞舟为中国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罗杰和吴世云为社会公开招募的志愿者。此次活动是针对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时,待在飞船和空间站等狭小密闭空间中,实现能量微循环方面而做出的测试方案;是以多学科交叉的受控生态生保理论与技术为基础,融合物化再生式生保技术与生物再生式生保技术,探索构建密闭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的新技术、新方法,揭示长期密闭环境中人的表观遗传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特征规律,为开展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平利用太空、拓展人类地外生存空间提供技术储备,为人类星际旅行和地外居住创造保障条件。
 

我校唐雷研究员和四位入舱志愿者合影。右起仝飞舟、唐永康、唐雷、吴世云、罗杰

    在过去的180天中,4名志愿者在舱外科学家的协助下,完成了生存环境与生命保障方面的多项任务;培育了5类25个品种植物的生长,收获了260公斤的食物;完成了2大学科1700余项数据的连续采集,获取了大量详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和重要的实验场景的声像资料。他们的付出为太空生存积累了生保数据,他们的名字已载入中国载人航天史册。


绿色星际密封舱内部结构图(转载《中国载人航天》网络版)

 

    绿色星际实验平台由4个植物舱、2个乘员舱、1个生保舱和1个资源舱组成,占地面积370平方米,总容积1049立方米,其中植物栽培总面积26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空间生命保障系统集成试验装置,具备开展多人长期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研究能力。开展长时间、远距离和多乘员的载人深空探测和地外星球定居与开发,是未来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建立受控生态生保系统,是解决其生命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
    据悉,该平台明年或将开展多批次不同时长的“太空"封闭训练,届时还将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太空挑战等着你,约吗?


绿色星际密封舱外观(转载《中国载人航天》网络版)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