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学现唱 博雅书院请京剧大咖开讲

时间:2017-12-20

作者:曾粤湘、刘肖琴 摄影:黄凯铧、严浩洋

来源:博雅书院

点击:

12月15日晚,由博雅书院主办的“文化大观园”系列讲座之“皮黄春秋——京剧艺术欣赏”在顺德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天园京昆传习所文学总监蒋力,原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天园京昆传习所艺术总监姜兴发担任主讲嘉宾,天园京昆传习所所长蒋小菁担任表演者。三位老师以精彩的的演讲和表演,带领在场的同学走进了京剧文化的奇美世界。

姜兴发传授戏曲的舞台技艺

姜兴发首先给大家讲解了戏曲的舞台艺术。他主要从“什么是艺术”、“艺术反映生活的两种方法”、“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戏曲的舞台动作”、“戏曲中人物的语言”和“唱歌与戏曲的唱腔”六个部分展开介绍。

他指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有形象”、“美”、“有技巧”、“不是自然的东西”。艺术反映世界真实性的方法,一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这种是再现的真实,谓之“写真”,比如西方的话剧。一种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这种是表现的真实,谓之“写意”,比如在京剧中用马鞭表示马。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作为美术人、艺术人,追求的是“离形得似,貌离神合”。艺术人体现生活中人的主要特点,外观方面追求美、讲究构图、比例、造型、色彩,并且造型注重符合身份,便于舞蹈。但戏曲中的艺术人不是艺术元素的公式化堆积,而是历代艺术家共同积累创造的。例如关羽的红脸、张飞的黑脸和曹操的白脸等,皆是体现人物形象,提高角色塑造力的手段。

他告诉大家:“戏曲的妆,画出来要好看,不同于生活的原样,要把生活中的人美化了,艺术化了,要好玩、好看,好听。”戏曲的舞台动作也不能跟生活动作一样,戏曲的动作要“圆、曲、收”,舞蹈动作是“绷、直、放”。所谓“圆、曲、收”就是“划大圈小圈,两手保持弯曲,不能伸得太直。舞台上行走多数是S型。”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他还进行了一些舞台动作的演示并邀请一些同学上台模仿感受,博得了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为了更好地呈现京剧艺术,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京剧艺术的美,蒋小菁给大家彩唱了京剧《拾玉镯》片段。灵动的眼神,韵味十足的唱腔,娴熟的舞台动作,在“诠释”姜兴发前半段讲座内容的同时,也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视听享受。

表演的余热还未褪去,姜兴发紧接着给大家介绍最后两个方面,即京剧中的语言和唱腔。

京剧中的语言,有不少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比如“尖团字”、“湖广韵”、“上口字”、“古音字”、“四声颠倒”。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他给大家示范了京剧中“河”、“诸”等字的念法,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还指出京剧中的舞台语言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生活语言,有京白和韵白的区分。“京白,就是北京语言。韵白,就是把韵母延长。根据四声的特点对语言进行高底、长短、轻重的处理。”他带来了现场教学——“哎呀断桥啊!想当日与许郎也曾路过此桥,如今桥未曾断,素贞我——,却已揉肠寸断”,同学们兴致高昂地跟读,整个会议厅都回响着韵味十足的戏曲声。

最后,姜兴发给大家介绍了京剧的唱腔。他指出,唱京剧时要注意字,字正才腔圆,同时要注意用气、共鸣、口型以及人物感情。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唱腔的理解,他的学生詹伯熙小朋友为大家献上了一段《空城计》的清唱。介绍完理论知识,姜兴发还教同学们给一首诗赋予戏曲动作,现场气氛热烈。

蒋力普及京剧文化知识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京剧文化的发展以及该剧种的特点,蒋力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给大家做了精彩的介绍。

他首先指出,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现存的近300个剧种中,因其影响最大,观众最多,被誉为中国的国剧。随后,蒋力给京剧下了一个能反映京剧特点,又能使它与其他剧种区分开来的定义——“京剧是一门诞生在北京的,以表演为中心的平民艺术形式”。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其一,“京剧诞生在北京,成长在北京,属于京华文化系统。京剧诞生时,民间流行的戏曲声腔主要有高腔;弋阳腔;梆子腔;柳子腔。那时的文人认为这些杂七杂八的南北唱腔剧种无法与有着典雅的文学趣味和严整的文学剧本的昆曲相提并论。他们把这些戏称为‘花部’或‘乱弹’,带着鄙夷的态度。但正是这些缤纷的‘花部’给中国的戏曲舞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其二,京剧是平民艺术。从剧目上来说,“花部诸腔戏多是演出一些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都是农业社会劳动阶层喜闻乐见的剧目。”从唱腔上来说,“其唱腔明快激烈,字多腔少,而且唱腔念白通俗易懂,符合劳动阶层的欣赏水平和艺术情趣”。

其三,京剧的前身是17世纪中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十分盛行的徽班(安徽戏班)演出的“花部”。但早在徽班进京之前,京剧就融合了“西皮”和“二黄”,贯通不同的社会等级,跨越广阔的地域方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随着封建王朝的解体,文化选择也从精巧的昆曲逐渐转移向接近市民文化的京剧。“正是由于徽班有着丰富多彩的声腔和大量题材广阔,情节动人,语言通俗的剧目和独特的武打技巧,演员又多身怀绝技,加之他们善于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表演特长,经过五、六十年的演变,京剧——这个独特的戏曲种类诞生了。”

其四,从观众群来看,从乡间的庙会和野台戏发展而来的京剧观众面非常广,“不仅包括皇室成员,达官显贵,还有文人学士、商人、市民、手工业者,并逐渐成为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市民艺术。”京剧的市民性不仅体现在观众群广,还体现在剧场表演氛围上——观众在看戏时可以随时叫好,高声喝彩。

介绍完以上内容,蒋力还告诉大家:“京剧虽在大众性和流传性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但因其在文学性等方面的不足,尽管其拥有大量的剧目,却未能在戏剧文学史上留下优秀的作品。这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以剧本文学为中心的戏剧文化活动让位于以表演为中心的戏曲文化活动。”

讲座最后,姜兴发为大家带来了京剧《吕布与貂蝉》清唱,并与蒋小菁一起清唱了京剧现代戏《白毛女》。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京剧与昆曲的区别,蒋小菁还为大家献上了《牡丹亭·游园》的精彩表演。

精彩的讲解和表演赢得全场掌声无数。信手拈来的讲解、玲珑的唱腔、曼妙的身段,深沉的意趣,令大家沉醉其间。本次讲座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了京剧文化,使他们感受到戏曲表演中“美”的熏陶,提高了他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