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下午,第二届广东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广州白云宾馆举行。广东省医学会会长姚志彬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李文源,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国营教授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余斌教授团队申报的 “肢体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项目荣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胡志奇团队“毛囊再生及组织修复系列研究与应用”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由普外科结直肠亚专科主任邓海军领衔,严俊、王亚楠、张策、沈智勇、孙凯、赵丽瑛、李国新共同完成的成果《结直肠癌微创外科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获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据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在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医学会于2019年设立广东医学科技奖,旨在聚焦医学科技发展,激励医学人才创新,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第二届广东医学科技奖通过形式审查、学科组网评、一等奖候选项目答辩、第二、第三等奖及科普奖候选项目集中会评等程序,共评出获奖项目32个,评出医学科学技术奖30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0个;科学普及奖2个。
获奖项目介绍:
《肢体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项目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创伤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第四大死亡原因,并且是中青年的第一大死亡原因。创伤救治流程不规范,救治体系不完善,肢体损伤后组织修复机制不明确,是导致严重肢体创伤致残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余斌教授带领团队围绕严重肢体创伤救治的科学问题制定了指南规范,设置中心统筹创伤医疗资源,探索损伤后组织修复新机制,为全面提高我国肢体严重创伤救治水平开展了系列工作:
1、通过制定指南规范我国肢体严重创伤救治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创伤救治水平。
严重肢体创伤处置缺乏标准流程,救治处理不规范,致残致死率高于欧美国家。针对该现状,团队项目组受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委托,牵头制定了《中国开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等17项诊疗指南。所制定的指南已在国内80余家标杆医院推广应用,提升了国内严重肢体创伤救治水平。其中《中国开放性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开放性肢体创伤标准化诊疗流程,规范了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创伤国际权威杂志《Injury》邀约发表该指南。
2、牵头申报了国家创伤区域(中南六省)医疗中心,建立区域创伤救治体系。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的创伤救治流程不规范、分级诊疗不完善,尤其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缺乏高效的救治网络体系。项目组牵头建立了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六省),并牵头成立了中国南区11省“创伤救治联盟”和广东省“大湾区创伤专科联盟”,辐射中国南方地区500余家医院。依托本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受国家卫健委委托,承担了国家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89期,通过面授、基地及国家卫健委继续教育网络,培训60余万人次。本体系有效整合了区域内创伤医疗资源,缩短院前急救响应时间14分钟、院前转运时间23分钟、急诊施救时间3分钟,明显降低了严重创伤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提高了中国肢体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3、基于国家创伤救治体系及广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系统研究肢体严重创伤组织损伤与修复机制,研发了促进组织修复重建的新材料与新方法。
创伤性骨关节退变及老年脆性骨折愈合困难是影响严重肢体创伤预后的临床难点。项目组针对该热点问题,发现EGFR/Ezh2信号通路调控骨祖细胞衰老是骨修复的关键分子机制,筛选具有促进骨修复的小分子药物。首次发现软骨下骨“ TGF-β-H-type血管轴”偶联成骨引起的应力环境改变,是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代表性成果发表在Nat Med、 Ann Rheum Dis、Nat commun、Bone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总影响因子达230.92分。
《毛囊再生及组织修复系列研究与应用》项目介绍
对于外伤引起的组织缺损,从浅层皮肤组织及其附属器可深达肌肉、骨骼甚至内脏。促进创面的愈合和组织的修复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毛囊作为皮肤中重要微型小器官,控制着毛发的周期性生长,对其再生重建的研究不仅在再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人体美学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脱发的全球发病率高达46%,我国发病率高达21%,脱发人群也呈现年轻化趋势,对患者的工作就业、学习、社交、自信心和生活满意度等都有不利影响。对于感染、创伤和糖尿病等因素造成的创面,治疗周期长、难度高、花费大,是整形外科常见的难题之一。已有研究证实:毛囊再生可促进创面愈合,创面也可诱导毛囊能够再生。
目前,对于毛囊再生而言,脱发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缺少维持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细胞体外模型,脱发患者自体毛囊来源有限且植发流程欠规范;对于组织修复,创面敷料功效单一,感染性骨缺损愈合不佳,显微外科器械及术后固定仍有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本项目聚焦毛囊再生及创面组织修复领域,历经十余年系统研究,形成“脱发机制—毛囊再生—组织修复—操作流程”全链条研发体系,为“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直肠癌微创外科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推广》项目介绍
在副院长李国新的指导下,邓海军主任带领团队围绕结直肠癌微创外科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技术创新、临床研究和应用推广,推动了我国结直肠癌腹腔镜微创外科的技术革命,全面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腹腔镜微创诊疗水平,取得以下科技创新成果:
1、从腔镜解剖基础理论出发,阐明腔镜下结直肠及其系膜解剖特征,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2、原研“多通道单孔腹腔镜穿刺器”并获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基于该技术的单孔(LESS)及单孔加1孔(SILS+1)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操作平台,并完成临床研究,证实该技术与传统五孔腹腔镜技术相比,微创获益显著。产品于2018年上市至今,已在全国130余家医院推广使用,彻底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价格高昂但实用性低的市场垄断,推动了全国单孔、减孔、TaTME腹腔镜手术的蓬勃发展。
3、研发术中淋巴导航、多光子光学活检等结直肠癌微创诊疗新技术,有望实现术中特异性显示转移淋巴结,术中直接进行细胞水平的观察,原位实时确定肿瘤浸润深度和手术切缘,推动微创手术智能精准化,实现微创手术个体化诊疗。
4、提出结直肠癌预后及疗效预测新靶点,为提高综合诊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在李国新教授带领下,普外科2010年在全院率先实施亚专业化建设,正式迈入高度专业化发展的学科建设快车道。胃肠、结直肠、甲状腺疝、肛肠四大亚专科均于2020年通过答辩获批成立。此次获奖不仅是广大同行对我院普外科前瞻性亚专业建设思想的高度认可,更是对结直肠亚专科学术影响力的高度肯定,为结直肠亚专科建科元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