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作为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和红树林自然资源本底最优的省份之一,广东全省红树林面积近16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红树林种类24种,占全国红树林种类的64.9%。面向未来,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久久为功,再接再厉,守护好红树林,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生态文明贡献广东力量。
提高红树林保护意识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岸线漫长,其中大陆海岸线居全国首位,红树林分布在全省13个沿海地市。其中,湛江红树林分布面积在地级市中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棵红树林就有1棵在湛江。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看,保护红树林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向海而生,凝聚保护红树林的战略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主体,红树林不仅是海洋生命的支持系统和重要的生物基因库、物质能源库、固碳增氧库,而且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保护红树林并不仅仅是保护这个植物,是保护它的整个生态系统,保护我们的未来。要充分认识到,广东肩负的保护红树林的重要使命与时代责任,始终把保护红树林作为重要工作,坚定不移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以海为媒,发挥广东“两个重要窗口”作用。世界红树林保护看中国,中国红树林保护看广东。在全球红树林面积大量减少的背景下,中国红树林面积已从2001年的2.2万公顷恢复到2022年的2.7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广东以红树林保护为抓手,活化利用丰富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建设高品质的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博物馆等,打造粤港澳自然教育特色品牌;加快构建广东特色海洋生态文化传播体系,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国际社会通过广东这个重要的窗口,观察到更多更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
发挥“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生态功能
海的文章,大有可为。红树林这一宝贵的“海上森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素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的美誉,在守护沿海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创造碳汇价值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打造“海岸卫士”,构筑绿色屏障。红树林是生态的防浪堤坝、绿色的海岸卫士,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中贡献着积极力量。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红树林。如今,根据国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广东很多村庄都已制定村规民约,不准砍伐红树林,不得开垦红树林搞养殖,使得红树林生态逐渐得到恢复,面积正逐年增加。红树林面积的扩大,给更多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保护“海洋绿肺”,服务“双碳”战略。海岸带“蓝碳”是潜力巨大的碳汇资源,能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发挥积极作用。红树林,因之具有促淤保滩、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功能,其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显著高于同纬度其他生态系统,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很大的潜能。广东应充分发挥滨海红树林、湿地固碳储碳作用,加快红树林营造修复,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将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双碳”服务功能。
把“红树林”变成“金树林”
近年来,广东在保护红树林基础上,充分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红树林及其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惠民生,探索红树林保护与协同发展路径。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广东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大力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红树林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红树林+经济”,实施“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经营模式,打造“红树林+文旅”特色品牌,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惠民效益,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金树林”,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绿色产业发展。
兴业态,打造碳普惠“蓝色广东样本”。广东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探索碳普惠等市场机制助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模式。近期,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经济价值转化两大难题,将红树林碳汇正式纳入广东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市场交易,为广东碳普惠深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拓宽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资金支持渠道,是以降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及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实践。将卖碳减排量的资金反哺红树林后期管护、社区公共建设等,形成长效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是广东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大胆探索、先行一步。
作者分别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