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政治品德、文化操守、内心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文化是一个团体共同认同并坚守的价值追求。强化责任意识,营造责任文化,不仅需要我们的干部有勤政敬业的主动性,也需要我们的群体有凝心聚力的良好氛围,更需要制度上对干部实行以问题为导向的“问责制”。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的,我们的工作也要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奖优罚劣、激浊扬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责任的真空地带,真正砥砺干部的责任感。
让担当负责根植每一位员工心底。担当负责是对信念的忠诚和信守。比尔盖茨对他的员工说:“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我们既然归属一个集体,就必须有对集体负责,为集体尽义务的信念。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在《责任决定一切》一书中写到:想不想干事,是一个人的责任意识;能不能干成事,是一个人的责任能力;认不认真干事,是一个人的责任行为。我认为,在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三者中,责任意识(责任感)是最重要的!心中有强烈责任信念的干部,自然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认真踏实地付诸行动。“一旦你踏上了一个岗位,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拥有了一份使命”。带着这份信念,每位干部都负责任地工作,形成合力,集体才能得以良性发展,集体发展好了,个人也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让责任边界的权益清晰明了。明晰责任、细化责任,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许多工作需要多部门协调,每个部门都是“责任链”上的一环,任何一个部门或工作人员的失责,都会“掉链子”,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使问题恶化,一旦出了问题,却又相互推诿,找不到根源,长此以往,损害的是大集体的利益。要杜绝这种无谓“内耗”,光靠干部的责任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一份“责任清单”,将工作的流程精细化,将工作标准精准化,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方式、时间节点,确定责任人,使每项工作、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责任边界清晰明了,明确责任内容。只有这样,每位干部才能既想负责,又有责可负,有责必负。
让问责的举措落地生根。问责的目的是担责,以此激活一些人沉睡的责任意识,将自觉、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且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以问题为导向,发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尽快建立问题解决机制、过失问责机制和表达诉求机制。 问责制度的形同虚设,就会导致责任的真空地带,“错案”无追究,错也就错了,若无严格的问责举措,只怕“错案”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问责追责举措,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除严格追责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责任胜于能力,有的工作人员能力暂时无法出类拔萃,但是他们的责任意识非常强、工作认真、作风过硬、群众普遍反映好,学校在制定激励政策时,不仅要奖励在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的教职员工,也应该奖励这样尽责尽心的员工。只有将追责机制与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执行力和效能。
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下放办学自主权、提升办学活力的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是试点学院建设,学校对试点学院提出了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药学院是两个试点学院之一,余校长给学院签发的《试点学院建设责任书》,既有学校领导和机关对学院的承诺,也有学院应达到的目标和应尽的义务。我们将以这份责任书为指引,增强学院每名教职工的使命感。我作为学院的党委书记,对于试点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我一定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心尽力做好岗位工作,并且团结班子成员进一步强化学院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健全和完善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以创新的制度管人、管事,以高效的机制提升效率,为促进学院又快又好发展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