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xcb@smu.edu.cn

联系电话:020-61648099

时讯

您现在的位置:

【建校72周年】初心不改!听老教授讲三迁校址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3-10-27     来源: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校史文化研究中心    作者:文字 | 柯佳 魏秋桦 图片 | 学校校史馆   编辑:魏秋桦   点击:
新闻摘要:72载风雨兼程72载耕耘不辍回望来时路学校曾有过三次校址变迁从北国到南粤从白雪冰封的齐齐哈尔 到四季分明的长沙最后定址温和湿润的广州改变的是校址与校名不变的是初心与担当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册一路追随校址的迁徙足迹认真倾听赵克森、白宝满、李宏立、俞守义教授的南迁故事看看南医人是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又是如何开启新篇章的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72周年校庆前夕,让我们在此【建校72周年】专题系列文章中回望这条来时的路,...

72载风雨兼程

72载耕耘不辍

回望来时路

学校曾有过三次校址变迁

从北国到南粤

从白雪冰封的齐齐哈尔

到四季分明的长沙

最后定址温和湿润的广州

改变的是校址与校名

不变的是初心与担当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书册

一路追随校址的迁徙足迹

认真倾听赵克森、白宝满、

李宏立、俞守义教授的南迁故事

看看南医人是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又是如何开启新篇章的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72周年校庆前夕,让我们在此【建校72周年】专题系列文章中回望这条来时的路,追忆南医大的校史故事,感悟南医人的初心使命。

1969年9月至1978年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学校连续迁移校址。第一次是1969年9月,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迁至湖南省长沙市原工程兵学院校址内;第二次是1970年2月,学校迁至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石牌校址;第三次是1978年,学校搬迁至广州市东北郊沙河镇麒麟岗

一 “从山海关入关,经三天四夜,一迁长沙”

1969年9月19日,总后勤部有关文件通知,经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调驻长沙。

总后勤部于9月10日-15日召开了有关院校的调迁校址会议,对军医学院调迁事宜作出指示:全院的干部、战士一律随院调动;全院的教学设备、装备器材、医疗设备、仪器、药品、文件档案、图书资料、军训文体器材、办公用品、军需被装、招待用品等一律随院带走;全院10月底以前调迁完毕;自1969年11月1日起,军医学院物资经费由广州军区后勤部负责供应。

长沙校址大门

这次调迁时间紧,任务重,运力不足,劳动力少,而且是与军医学院干部复员下放、职工安置等工作同时进行。学校成立了调防办公室,制定了必要的规章制度,确保调迁顺利进行。10月3日开始调迁,分4个梯队,乘4趟军列,将全院1421人、两万余件物资共7715m³,从齐齐哈尔途径7省、行程3188公里,于10月15日全部运抵长沙。

转移过程中条件比较艰苦,拉满物资的军车从山海关入关,经天津、北京、石家庄,花了三天四夜的时间,军车从黑龙江齐齐哈尔开到了湖南长沙。

——赵克森

在人员物资抵达长沙后,学校立即组织卸运、安排物资存放、保管,做开展正常工作的准备。在调迁过程中,由于组织严密,领导得力,全校同志克服各种困难,提前半个月完成了调迁任务,10月10日开始在新校址办公,附属医院立即开始病房的改建工作。

长沙校址教学楼

二 “历时四月,再次南迁,定居广州”

距首次搬迁不到半年,1970年2月4日,学校又接有关文件通知,在各项工作还未真正展开的情况下,再度动身,将校址迁至广州市,驻天河区黄埔大道西石牌校址。

虽然这个大学校园规模也不小,但是没有医学院校,所以没有病房。到那以后,病房、教室、实验室都不够,我们就把化学实验室改成基础实验室,把物理楼改成南方医院门诊部,还盖了好多学生宿舍。

——白宝满

学校自2月4日起开始做调迁的准备工作。2月27日,先后将主要执行教学医疗任务的人员和教学医疗等设备迁至广州。人员物资历时5天陆续抵达广州。至1970年5月,齐齐哈尔和长沙两个留守处的98人也同时撤回广州,学校南迁广州至此完成。

学校当时有两个建筑比较有名,一个是工农兵大楼,另一个是化学楼。当时我们是广州军区代管,叫军医学院。

——李宏立

广州石牌校区

根据上级“关于军医学院须于4月1日开学”的指示,学校人员一到广州,便一边安置一边进行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成立新生入学接待办公室、安排学生宿舍、修订教材、安排印刷、安装调试教学、医疗设备等等,各项工作围绕如期开学的中心工作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4月1日如期举行开学典礼。从3月16日至4月5日,共招收新学员764人,是学校到达广州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

三 “一手抓教学,一手抓营建,定址麒麟岗”

1978年,国务院指示暨南大学恢复办学。4月19日,中央军委同意第一军医大学校址定在广州市东北郊沙河镇麒麟岗。原驻麒麟岗的广东省军区教导队、广州市警备区独立二团三营、三团三营、广州军区通信团集训队和军区工程兵安装连全部迁出,将房产移交第一军医大学。

当时的麒麟岗是广州军区教导队、通信团等好几个部队的所在地,地理位置很偏僻,没有一点城市化的元素。当时,麒麟岗上有5个山头,几个通信团当时的营房就是按山的地势来建,如今的苗圃经济适用房东北角地势最高,有个小山包,山上建有简易储水池(后来建成水塔),如今的体育馆位置地势最低,当时是一个鱼塘。

在现在的南方医院、南方大酒店旁边有一座桥,这座桥当时是一座木头的桥,因年久失修,桥已不堪重负,人行尚可,但车行需谨慎。学校大门前的沙太路,当时叫做沙太公路,就是农村偏僻的土路。沙太公路以东即现在的白云农批市场、东院位置原来是一条自北向南宽约20米弯弯曲曲的小河,现在都建成高楼大厦了。

——李宏立

麒麟岗校址

从1978年到1982年,学校在任务多、担子重的情况下,一边抓教学、科研和医疗,一边全力以赴抓营房和基础建设。

学校在建设初期,总后勤部非常重视,调来了推土机和汽车营。麒麟岗大规模建设起来以后,汽车营专门负责运输建筑材料,从外地运钢筋水泥进来。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当时有36个施工点同时开工。学校把建设任务分配到各个教研室和机关部门。

我挖的坑、种的树现在还记得在哪,当年,我们每天下课以后、下班之前,中间空余的一个小时,我们都在铲草皮、铺草皮、挖坑、种树、打扫卫生,帮助施工点运输建筑材料。

学校一边建设一边搬迁,历时三年。麒麟岗校区建好一栋楼,立马就从石牌校区搬过来,搬到空的房舍,等到楼建好了,就再搬过去。到1980年4月份,学校按期把校舍都交给暨南大学。

——李宏立

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视察营建工地

从1979年开始,在学校校舍严重欠缺、营建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全员鼓足干劲,一边投入教学一边投入基建,利用地方破旧宿舍当教室,在走廊里面搞科研,用单身宿舍做病房,招生数量仍然保持不减。

1980年,我从北京调到学校,来了以后,我们没有地方住,就住在了现在的一五七医院,原来叫白灰场的一个小破屋里,当时规定学生们到了7点以后不能出校门,因为学校周围太荒凉了,怕出事。

——俞守义

当时,老师们需要在相距8公里的石牌校区和麒麟岗校区两地跑,每天交通工具只有卡车,上面没有座位,车栏杆里边有几个木板,能坐几个人,其他人都是站在汽车上。为方便家住市内的员工和在市内上学的学生,学校安排多个方向、不同地点的班车每天接送。其中一趟大概是晚上5点多钟下班以后,从学校开到广州火车站,一直等到9点,等到最后一班火车到达,接上人拉到学校,这趟车特别受大家欢迎。

——李宏立

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以苦为荣,艰苦奋斗。到1982年底,学校建成了新校舍和附属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共25.2万余㎡的楼群,较好地规划整顿营区,为学校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现今的南方医科大学校门

迁至广州后的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迁至广州后的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门诊楼(今珠江医院)

在困难面前

南医人发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

全校上下始终听党指挥

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优良作风

完成了数以万计人员、设备、物资等调动的

南迁行动

在广州开启了“二次建校”的历史新篇章

七十二载芳华岁月

变迁的是校址

不变的是初心

南医人将赓续红色血脉

坚守医者仁心

继续砥砺奋进

谱写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新篇章


最新文章

南医人

更多>>

【教师节】郑磊: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郑磊,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高教教师,郑磊以高尚的师德师风、精湛的业务能力和满腔的教育热情,孜孜不倦地培育着一届届医学人才,尽心尽力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郑磊担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近一年来,授课人数达 1961人次,总学时达774小时;临床接收规培生25人,实习生20人,进修生51人。作为第一指导老师共培养硕士6...

【更多】

【援藏】第三附属医院程亮:践行援藏初心 扛起医者担当

图为程亮(右一)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开展脊柱内镜手术。(图片由程亮提供)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累计开展约200台脊柱微创手术;累计开展3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并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自治区首例颈椎内镜和自治区首例胸椎内镜手术;……2023年8月,带着对西藏这片高原的无限憧憬和一丝忐忑,2023年度“双百计划”援藏医疗队员、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二科副主任医师程亮来到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启了自己的...

【更多】

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