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深圳临床医学院5名医学生获得立项,其中博士生2项、本科生3项。这是深圳市首次启动的医学科研专项工作,也是首次为医学博士生和本科生设立的人才提升专项。一起来看看深圳临床医学院的学生是如何叩开科研之门,取到第一笔“经”。
何郭一帆:一次主题演讲启发我逐梦科研
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的本科生何郭一帆获得人才提升型(本科生培养)类型的立项,项目名称《TMAO激活PERK-内质网应激途径导致高血压血管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何郭一帆(右)和指导教师陈龙教授(左)
“能够获得此项目资助,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激励我更加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科研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未来带着对科研的热情与向往,不断探索与创新,在医学科学领域产生新的灵感和思想。”何郭一帆说。
何郭一帆现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学习和培养,其指导教师为陈龙教授,研究方向是肠道微生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目前他已熟练掌握相关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如细胞培养、RT-PCR、Western blot、内皮细胞功能评估、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等,并且参与包括国家级的多个课题研究。
起初,迈入绚丽多彩的南方医科大学,何郭一帆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他接触了不同的生命科学学科,感叹生命的微妙。
在本科二年级一次科普活动中,何郭一帆被心内科老师关于“心血管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的主题演讲深深吸引。此后,他查阅相关文献,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通过调研文献,虚心请教老师,何郭一帆慢慢学会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开展相关实验,得到指导老师陈龙教授的肯定。虽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始终保持初心,不断鼓励自己勇于探索和创新。
何郭一帆在专业学习中认真刻苦,成绩优秀,并作为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见习点点长,配合老师完成各项任务。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期间课程繁多,学习时间紧、任务重,但何郭一帆对于科研的热情不减反增,总是能在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在保证课堂学习及临床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他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实验项目和认真阅读文献,积极与指导老师讨论科学问题。
他认为做科研就是要有锲而不舍、专心致志、奋发进取的精神。
郜和君:科研路上多艰辛 导师引领勇向前
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博士研究生郜和君获得人才提升型(博士生培养)专项基金立项,获批科研经费10万元。
刘友坦教授(中)、郜和君(左一)和课题组师弟师妹
怀揣着一颗对生命科学十足的好奇心,郜和君在科研的路上,克服各种困难,一路勇往直前。她说自己有幸遇上人生的两位好导师,为科研之路指引方向。2022年,郜和君以初试及复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麻醉学一名学术型博士,师从刘友坦教授。刘友坦教授长期从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外泌体功能等研究工作。
郜和君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致力于脓毒症脏器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和中西医调控的研究,在博士阶段,她继续深入研究探索中药白前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缓解作用。
郜和君深知,做好的科研需要大量的沉淀及时间积累。她竭尽所能利用所有时间去实验室,常常起早摸黑,在早交班前1-2小时、午休及晚上的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阅读文献。她力求通过自身努力,研究中医药药理作用,发扬中国传统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面对浩瀚的科学海洋,郜和君表示,自己只是刚刚学会“游泳”的新丁,导师刘友坦(教授)的教诲,为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科研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研究生讲科学故事,首先必须得读懂文章。那怎么读文章呢?高效凝练文章,必须遵守一个核心法则,那就是读文章必须进得去出得来,用言简意赅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文章的总体思路,以一张PPT的方式,呈现这篇文章在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个内容,怎么做这个内容的。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回答出来了,那这个科学故事的思路就整理清楚了。
树干有了,接下来就简单多了,需要做的就是方法论的整理,看每一个分论点(也就是树枝)用哪些实验方法来证明这个论点。读文章精细结合,粗读悟思路,细读记语句,长时间的积累后,自然开花结果。
在科研道路上,郜和君怀揣梦想,以服务于人类健康为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踏踏实实地做科研,继续书写自己的南医大故事。
倪楚萍:懵懂时选择沉淀 迷茫中选择奋进 花开后选择坚守
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博士研究生倪楚萍获得人才提升型(博士生培养)专项基金立项,获批科研经费10万元。
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实验室,倪楚萍怀着对医学的热情和好奇以及对医生职业的敬佩和憧憬,开启了她的科研探索之路。但是她很快发现,科研之路远非一帆风顺。
最初接触科研,紧密细致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错综复杂的分子作用机制,琳琅满目的实验设备都让她感到兴奋又陌生。面对这些新挑战,她从零开始,逐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完善自己的实验技能。幸运的是,她并不是孤身奋战:在课题组师兄师姐们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下,她很快就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在导师李欣教授的循循善诱和拨云见日下,她逐步了解了鼻咽癌研究的机制及基础研究的纷繁复杂。
掌握实验技能和理解作用机理只是科研征途中的起点。在深入鼻咽癌研究的路上还有着重重困难:无论是实验的失败抑或是数据的不可控,这些都使她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等待她的是如何更好地设计课题、改进实验方案、并准确解读数据,这些都需要她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沉淀。
初次看到深圳医学科研院发布人才提升专项时,想到竞争的激烈,她心中觉得毫无底气,直到在导师和实验室同伴的一次次鼓励之下,她决定试一试,开始了自己的项目申报之旅。只是她没想到的是,这试一试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困难。
从项目的选题到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再到前期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无一不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与博士课题开题时间几乎一致,申报的困难、开题的压力,这些种种压在她的身上。在许多个挑灯夜战加班之后,夜深人静独处之时,她也曾考虑放弃,也曾自我否定。但是想到导师李欣教授给予的谆谆教导,课题组伙伴们在实验上的无私帮助,家人们在迷茫处的默默支持,她毅然决定坚持到最后。
在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时,收到项目获得资助的邮件,她没有感觉到申报之初幻想着自己申报成功的喜悦,而是感受到了一种静候花开后的欣慰,因为这朵花是来自无数次迷茫时的坚持,来自无数个深夜时的沉淀。
这一路上的坚持和付出终于在科研的田野上绽放。倪楚萍在经历了无数次实验的调整和流程的优化后,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她的项目最终获得了2023年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博士生项目的资助。
申报成功之后等待着她的依然是坎坷前路,依然是荆棘丛生,但是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支持和李欣教授的指导下,在她无数个夙夜匪懈的努力下,她在星河璀璨的科研征程中砥砺前行时比以往更坚定,更有力,因为她知道只要坚守一定能迎来花开。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李欣教授课题组(右二为倪楚萍)
赵雪婷:医学科研引导她探寻未知,热爱帮助她追逐理想
南方医科大学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的本科生赵雪婷获得人才提升型(本科生培养)类型的立项,项目名称《油酸作为核受体TLX内源性配体对胶质母细胞瘤进展影响的初步探究》。
赵雪婷是2020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大四学生,目前正在深圳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见习。
自从大一开始学习细胞生物学以来,赵雪婷对肿瘤发生发展和免疫微环境等相关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大三进入临床,参与肿瘤科的见习工作,这更加深了她对肿瘤病人处境的认识。尽管随着外科技术、综合治疗、靶向药物以及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许多肿瘤已不再是绝症,一些病人能够及早发现并获得良好的预后。然而,仍有许多患者,比如脑胶质瘤,由于药物缺乏和技术限制而难以获得有效治疗。同时,肿瘤领域的基础研究仍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这让她更渴望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肿瘤,并在基础领域进行探索。
在来深圳临床医学院见习之前,赵雪婷从学长那里了解到,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可申请在本科生科研指导团队下学习,于是她主动联系了深圳医院临床科研创新中心吴丁兰教授,申请加入到课题组开展科研。除了繁忙的课程安排外,赵雪婷几乎每周不落地参加吴丁兰教授课题组的前沿医学研究文献解读,并多次担任主讲人,其分析解读和表达能力获得大家一致认可。赵雪婷一直对神经的分化发育以及脑胶质瘤的研究深感兴趣,在吴丁兰老师和许乐乐博士的指导下,她经常在课后和周末在实验室学习,掌握了多种实验技能,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今年4月,在吴丁兰教授的带领下,赵雪婷和课题组参加了“大湾区肿瘤前沿交叉论坛”,这是她第一次参与肿瘤领域的专业会议。在会议中,她对浙江大学刘冲教授的报告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对神经生物学与肿瘤学交叉领域的魅力有了深刻认识,并在会上与刘冲教授进行了探讨交流。这次际遇让她首次认识到神经系统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并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进一步探索欲望,并决定深入学习并探索“通过神经系统的发生溯源脑胶质瘤发生”这一课题。
吴丁兰团队近年来所研究的孤儿核受体TLX不仅与胶质瘤发展密切相关,它也是神经干细胞命运决定的重要调节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神经干细胞保持未分化的增殖状态,并在海马依赖性的学习和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吴丁兰教授的指导下,赵雪婷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结合实验室现有的研究基础,进一步学习了神经科学在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TLX在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并设计了研究方案并获得了一些前期数据。在此基础上,她申请了深圳市医学科学院人才提升型-本科生培养项目,并获得了资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申请到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赵雪婷表示,将以此为基础,脚踏实地,不断磨练自己的科研思维与专业技能,努力成长为一名具备研究思维与临床能力的好医生,以更好地解决临床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