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医院ECMO托起"大白肺"患者新生之路

时间:2025-03-25

作者:孟凡珂、许雪莲

来源:珠江医院

点击:

在呼吸机报警声此起彼伏的珠江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终于成功告捷。

51岁的张先生(化名)历经14天生死博弈,终于摆脱体外膜肺氧合(ECMO)依赖,康复出院。

至暗时刻:极速进展的"大白肺"

3月初,持续高热多天的张先生被紧急送入珠江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发现其血氧饱和度断崖式下跌至80%,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渗出影——典型的"白肺"征象。即使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肺复张等抢救措施,患者氧合指数仍持续恶化至70(正常值≥400),常规治疗手段宣告无效。

蓝色生命线:ECMO团队紧急集结

"启动ECMO应急预案!"-急诊科主任刘斌拍板决策。随着警报灯划破EICU走廊的寂静,由副主任护师杨军华带领护理团队迅速完成机器预充准备。在超声精准引导下,副主任医师邵金莲、主治医师许晓成功建立股静脉——颈内静脉通路(VV-ECMO),暗红色的血液经膜肺瞬间转为鲜红,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曲线终于回归正常。

精准打击快速锁定"元凶"多学科突围

在ECMO支撑起生命希望的同时,诊断攻坚战同步打响。急诊团队在机械通气状态下完成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高通量测序短时间锁定致病元凶——甲型流感病毒合并嗜肺军团菌感染。"这种混合感染会引发细胞因子风暴,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管理科科副主任周浩解释。主治医师孟凡珂与检验医学科副主任药师唐外姣的药学团队迅速制定精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精准覆盖两种病原体。

多学科全程守护,创造生命奇迹

ECMO管理团队采用高难度"俯卧位&ECMO"技术,护理团队实时监测患者的每一丝变化。经过192小时的不间断守护,随着氧合指数攀升至320,ECMO管路被成功撤离。

14日后,张先生病情稳定转出ICU至急诊科普通病房,于3月21日出院。"ECMO不是终点,而是器官功能康复的起点。"刘斌主任强调,该病例的成功得益于"急诊-影像-检验-药学-康复“五位一体”救治体系。出院后近期予以回访,患者生活质量恢复,预后良好。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