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园专访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张雪洋
近日,顺德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张雪洋受邀与丁香园进行了深入对话,双方围绕“专科建设”“技术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年轻医生成长”等话题展开充分交流,现整理成文。
专科建设:从“输血”到“造血”,构建可持续学科生态
张雪洋首先指出,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作为国内领先的口腔专科医院,拥有顶尖的专家团队和前沿技术。而顺德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具备完善的多学科平台,如MRI 等先进设备和康复科等辅助科室。这种整合打破了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并真正做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了区域医疗均衡发展。
“合作共建不是简单的专家下沉,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学科生态。”正是基于这种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合作共建理念,2018 年,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团队 10 名骨干“组团式”进驻顺德,打破传统“空投专家”模式,通过学科植入、长期驻点,推动口腔医学中心从全科模式向专科化转型,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牙周种植、牙体修复、关节正畸等多个亚专科,形成“专科医院技术优势+综合医院平台优势”的深度融合。
在张雪洋主任看来,双方的这种合作共建在当下深入医改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首先,通过专家团队的下沉和技术支持,口腔医学中心的医疗水平迅速提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医院技术薄弱、设备闲置等问题。其次,合作共建模式使患者能够在基层医院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服务,减少了患者前往大城市就医的负担。这种模式为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成功范例,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再者,通过合作共建,顺德地区口腔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填补了区域内的专科空白。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然,作为新建科室,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也免不了遭遇很多棘手问题,尤其是在初创时期的团队建设和工作流程建立方面。对此,张雪洋主任分享了有效的应对经验。
比如,针对科室成员缺乏默契、团队凝聚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开展沟通技巧培训等方式,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提高沟通协作效率。同时,制定科室文化手册,明确科室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引导团队成员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再比如,对于临床工作流程不畅的问题,推荐 PDCA 模式(Plan-Do-Check-Act),具体来说,通过对现有流程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找出问题所在。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优化方案,简化流程。如此循环,从而实现持续提高工作效率。
创新驱动:数字化赋能与多学科协作并驱行业前沿
谈及 7 年来合作共建对当地医疗带来的改变,张雪洋感到欣慰,她表示,自合作共建以来,区域内口腔医疗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从微创拔牙、显微根管治疗、微创修复,到数字化种植、舒适化口腔治疗以及显微牙周手术等前沿技术,均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据悉,在合作共建初期,当地区域内拔牙仍停留在传统的“锤子敲、凿子凿”阶段,不仅患者痛苦,治疗效果也难以保障。
如今,微创拔牙技术已全面普及,众多有条件的单位更是将微创拔牙与舒适化治疗相结合,让患者在无痛、舒适的环境中完成治疗,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区域整体口腔诊疗水平也借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以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为例,过去,患者术后常常需要进行难度极高的显微血管吻合皮瓣移植修复,区域内医疗条件受限,患者只能远赴一线城市寻求治疗,不仅舟车劳顿,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如今,区域内已具备开展此类复杂手术的能力,患者无需再长途奔波,在本地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了口腔疾病诊疗不出区。”张雪洋举例介绍道。
不仅如此,在先进技术创新应用以及诊疗模式创新实践方面,如今的口腔医学中心也已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甚至已经达到引领行业前沿的水准。
以根管治疗的质控工作为例,过去采用人工判断根管充填后牙片质量的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主观性偏差。如今,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使判断一张牙片的时间从 30 秒缩短至 0.1 秒,每月 2000 张牙片的处理时间从 16.6 小时骤减至 3.3 分钟,且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这一基于多任务深度学习的根管治疗 X 光片充填质量评估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荣获了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重点领域专项-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
MDT 诊疗模式也有了创新实践,从患者辗转于各个科室,转变为“患者不动,医生围着患者转”。
举例来说,一位长期受严重牙周病、牙列缺损等多种口腔问题困扰的患者,传统模式下,患者需在不同科室间辗转,治疗方案缺乏连贯性。
而在 MDT 模式下,牙周医生、正畸医生、种植医生、修复医生共同参与。牙周医生先控制炎症,正畸医生调整咬合关系,种植医生植入人工牙根,修复医生最后恢复牙齿外形与功能。各科医生像共创剧本的编剧团队,最终为患者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综合治疗方案。这种模式下,各学科优势互补,治疗过程连贯有序,避免了重复检查和等待,显著缩短了治疗周期,同时提升了治疗效果,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口腔功能和美学需求。
以人为本: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关注青年医师成长
口腔医学中心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和诊疗模式方面,在优化患者服务、医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同样落实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在复杂口腔疾病的诊疗中,患者往往需要跨亚专科就诊,面对众多选择,他们常常感到迷茫。这种困惑不仅影响就医体验,还可能引发投诉纠纷。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心自 2020 年起开创性地设置了专家助理岗位。专家助理为多学科诊疗患者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服务,包括完善报价体系、优化沟通话术、提供洽谈工具,以及个性化转诊、预约服务、治疗项目跟进、健康教育和术后随访等全方位支持。”
据悉,截至目前,口腔医学中心的专家助理岗位已服务近 2500 名口腔多学科患者,有效破解了患者就诊难题。随着相关延伸服务的不断开展,门诊人次显著增加,患者满意度排名大幅提升,收获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改善就医体验,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评选中,中心荣获了健康报社颁发的“创新科室案例”奖,同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创新事件案例征集活动中获评“价值案例”。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口腔医学中心在患者服务中彰显的“以人为本”,而这种理念同样贯彻在了助力年轻医生成长方面。
正如张雪洋所说,青年医师是医疗事业的未来,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要做的,是提供阳光、雨露和向上生长的空间。

具体来说,口腔医学中心制定的人才培养规划主要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青年医师科研支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为青年医师提供科研启动资金,鼓励他们开展创新性研究。同时,提供科研培训和指导,帮助青年医师提升科研能力。
其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的国际间深度融合,使合作专业深度整合,促进学科发展。
其三,科研人才国际化培养:设立青年人才出国研究(博士后)资助项目,提高资助金额,鼓励青年人才到国外一流实验室从事研究。
“口腔医学中心致力于构建一个多样且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带雨林生态’,在这个系统中,学科带头人如高大乔木般引领方向,青年医师如灌木花草般蓬勃发展,跨学科团队如藤蔓连接般促进各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张雪洋如此比喻道。
此外,在访谈中,张雪洋还对青年医师的职业规划给出了自己的宝贵建议,概括来说,短期规划(1-3年)重点目标是夯实临床基础,确保医疗质量;中期规划(3-5年)重点目标是深耕亚专业,成为区域技术标杆;长期规划(5年以上)重点目标是打造个人品牌,承担起引领学科发展的重任。
结语
最后,展望未来,张雪洋坦言了口腔医学中心未来3-5年的核心发展方向:
其一,紧跟数字化诊断与治疗趋势,广泛应用数字化口腔扫描、数字化影像学和电子病历系统等技术,提高诊疗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引入 3D 打印技术、CAD/CAM 系统、激光治疗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前沿科技,提升治疗的精确性和效率。
其二,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牙齿状况、年龄、性别等,制定专属的治疗计划,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
其三,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参与种植牙产品集中带量采购等项目,降低患者负担。同时,加强内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专业换来信任,创新谋划发展。“未来中心将继续借助南方医科大学的强大优势,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两大平台,秉承优良医德医风,在口腔专科技术、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实现新的跨越,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口腔医疗机构。”张雪洋主任对此充满信心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