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以“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为主题,倡导全民参与癌症防治。作为区域肿瘤诊疗的标杆单位,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医学中心积极响应号召,以器官病种为中心构建亚专科体系,依托多学科协作(MDT)与精准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周期的诊疗服务,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配备直线加速器等国际领先的放疗设备,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全周期的诊疗服务。
以器官病种为中心
打造亚专科诊疗高地
第八附属医院肿瘤医学中心创新采用“以器官病种为中心”的亚专科设置模式,针对肺癌、乳腺癌、肝癌等高发肿瘤,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诊疗路径。
例如:肿瘤一科(腹部肿瘤与介入科)聚焦介入治疗领域,结合影像引导技术,开展微创介入手术,在肝癌等实体瘤的栓塞治疗、射频消融等方面成效显著,极大减少患者创伤并提升生存质量。
肿瘤二科(头颈、胸部与妇瘤科)则深耕放射治疗领域,配备国际领先的放疗设备,结合“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实现高精度靶区覆盖与正常组织保护,尤其适用于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复杂病例。
这种分科模式不仅提升了诊疗效率,更推动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肿瘤一科(腹部肿瘤与介入科)副主任朱桥华介绍,科室以介入治疗为特色,通过血管介入、消融技术等微创手段,为肿瘤患者开辟“全程管理、一站式解决”的治疗新路径。例如: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结合载药微球技术,精准阻断肿瘤血供并局部释放化疗药物,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 微波消融术则是在影像实时引导下,通过高温灭活肿瘤组织,适用于肺癌、肾癌等局限性病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对于肝脏肿瘤而言,无论是原发性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我们抗肿瘤工具箱里的工具非常丰富。”朱桥华举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该科室治疗恶性肝脏肿瘤的一项“核弹”技术。“在精准的CT定位之后,我们把这些小小的放射性粒子,通过一根比牙签还细的针,精准穿刺至肿瘤(病灶)中进行24小时不间断照射,连续30天甚至6个月左右,让肿物不断缩小,创造后续治疗的机会。”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是肿瘤一科治疗恶性肝脏肿瘤的一项“核弹”技术。
“在放射治疗领域,肿瘤二科凭借‘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VMAT)’的广泛应用,成为区域技术标杆。”肿瘤二科(头颈、胸部与妇瘤科)主任李亚军介绍,VMAT通过360度动态旋转照射,结合剂量实时调控,可在单次治疗中完成多角度照射,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并提高肿瘤控制率。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对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超过90%。
“每个月我们大约会接诊30多人次的宫颈癌患者,”李亚军说,肿瘤二科的后装治疗技术针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通过高剂量率近距离照射,精准杀灭残余病灶,降低复发风险。团队通过影像引导优化施源器放置,确保治疗的精准性与安全性,为患者提供“短周期、高疗效”的选择。

肿瘤二科的后装治疗技术针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肿瘤,通过高剂量率近距离照射,可精准杀灭残余病灶。
针尖上起舞
让肝癌治疗“小而准”
在第八附属医院肿瘤一科(腹部肿瘤与介入科)病房,73岁的张伯(化名)正和医生聊着家常,手里还攥着刚拍的复查报告——肝内5厘米的肿瘤病灶已完全失去活性。谁也想不到,这位曾因肝硬化大出血命悬一线的老人,如今能面色红润地散步遛弯。他的重生故事,正是第八附属医院肿瘤介入团队“针尖上起舞”的生动写照。
2023年初,张伯因突发呕血、黑便被送入急诊,胃镜多次尝试失败后转入肿瘤一科。检查结果令人揪心:长达20年的乙肝已发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更致命的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随时可能休克。
“就像洪水即将冲垮堤坝,必须立刻‘泄洪’。”肿瘤一科朱桥华团队当机立断,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将门静脉压力降低,并用特殊栓塞材料“封堵”破裂血管,24小时内成功止血。

第八附属医院肿瘤一科朱桥华团队开展病例讨论 。
在止血过程中,介入团队通过高清造影发现隐藏的“炸弹”——肝右叶5厘米恶性肿瘤。面对肝硬化、肝癌、门脉高压三重威胁,朱桥华团队祭出“组合拳”:先通过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将载有化疗药物的“微球”精准注入肿瘤血管,既切断癌细胞“粮道”,又让药物在病灶内持续释放;3个月后,再用微波消融针在CT引导下“点对点”灼灭残余肿瘤。
“就像用‘热针’扎灭野火,既保住了肝脏‘土壤’,又根除了病灶。”朱桥华解释道。
如今的张伯每天清晨都去公园打太极拳,复查显示原肿瘤区域已钙化,肝硬化进程也被有效控制。“介入治疗不用开膛破肚,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他逢人便夸的“神奇技术”,正是该科深耕30年的经血管介入联合局部消融疗法。
“介入治疗就像‘管道工’+‘爆破手’的组合。”朱桥华用比喻解析技术精髓:通过腹股沟2毫米穿刺口,将细如发丝的导管送入肝脏,在X光导航下,既能用栓塞剂“堵死”肿瘤血管,又能灌注化疗药精准“爆破”;对于3厘米以下病灶,微波消融针可在CT引导下实现“毫米级”灭活,误差小于1粒芝麻。
多学科联手
为晚期肺癌患者点亮希望
今年1月,在第八附属医院肿瘤二科病房里,68岁的陈阿姨(化名)正跟着护士认真做着康复训练。谁又能想到,半年前被多家医院判定“治疗无望”的她,如今不仅能自主行走,还能和家人视频说笑。这个奇迹背后,是肿瘤科专家与抗结核“双线作战”的智慧较量。
2025年初,陈阿姨坐着轮椅被推进诊室时,已饱受头痛、记忆衰退折磨数月。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晚期肺癌伴随脑部、骨转移,更棘手的是她还患有肺结核基础疾病。由于体质虚弱,此前治疗始终在“抗肿瘤与基础疾病障碍”困局中停滞。

李亚军团队讨论患者后装治疗计划,在实战中提升肿瘤精准诊疗水平。
“就像拆弹专家需要同时处理多条引线,我们制定了精准的‘排雷方案’。”肿瘤二科主任李亚军介绍,由肿瘤科、感染科、影像科等专家组成的MDT团队连夜会诊:第一步用全脑放疗精准打击脑转移灶,特别采用海马保护技术守护记忆功能;第二步采取“先化疗后免疫”的阶梯治疗,即全身治疗采用培美曲塞+卡铂双药化疗序贯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的“软着陆”策略,既增强抗癌战斗力,又需稳控结核双管齐下;第三步同步抗结核治疗,24小时监测感染等各项指标。

第八附属医院肿瘤二科MDT团队查房。
该案例充分体现肿瘤二科“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治疗理念,也创造了区域肿瘤治疗的三个突破:通过多学科协作(MDT)破解肿瘤-结核共病难题;通过动态调整药物剂量,实现抗癌与抗结核“双达标”,以“局部联合全身”的序贯策略实现快速症状控制与长期疾病管理平衡;依托国际领先的精准放疗技术,在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提升疗效,依托精准放疗、化疗免疫协同及个体化剂量调整技术,在复杂病例中践行规范化治疗标准。
李亚军说:“对于晚期肿瘤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需突破单一治疗思维,通过动态评估与分层干预,最大化治疗获益。该患者的成功诊治彰显我科在复杂肿瘤综合治疗领域的技术优势与人文关怀。”
第八附属医院副院长郑大勇表示,医院肿瘤科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肿瘤诊疗的精准化与人性化。值此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他呼吁公众践行“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积极参与筛查、关注健康管理,共同构筑抗癌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