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次叩响农家门:这支队伍四年为869名残障者点亮“家门口的曙光”

时间:2025-07-02

来源:第五附属医院

点击:

在从化区吕田镇的一户农家,70岁的退休返聘专家赵汉民正仔细地为一位长期卧床的村民检查肢体活动度。医疗背包放在脚边,评估表铺在简易的桌面上,同行的医生协助记录,残联工作人员核对信息。这一幕,是第五附属医院“上门评残”服务队日常。

这不是一个人的坚持,而是一个团队、一套机制的持续运转。

面对肢体残障人士,特别是重症患者出门评残难、办证难的实际困境,第五附属医院医务科党支部与从化区残联紧密协作,自2021年起,共同构建了高效务实的“上门评残”服务模式:

精准对接需求:区残联深入基层,动态摸排辖区内未持证肢体残障人士信息,建立需求台账,确保服务精准覆盖最需要的人群。

专业力量下沉:医务科统筹院内评残专家资源,科学制定计划,分批次、分阶段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从化五镇三街的村村落落。

高效协同服务:专家入户进行专业、细致的残疾等级评定;对符合标准的申请人,现场完成评定工作,并依托线上系统进行高效审核,最大限度减轻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负担,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

赵汉民:团队中的一面旗帜

年过七旬的赵汉民,作为团队中资深的专家代表,多次主动请缨,带头深入最偏远的乡村。他的身影,代表着这支队伍的专业与执着。但他深知,这项工作的成效,关键在于团队的合力与机制的顺畅。他常说:“评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从残联的前期摸排定位,到医务科的周密组织安排,再到每一位专家、工作人员的现场协作,少了哪一环,服务都到不了乡亲们的家门口。”赵汉民的坚持,是团队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激励着更多年轻医生投身其中。

四年坚守,数据见证温暖足迹

自项目启动以来,这支由医务科、评残专家、残联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服务队,已风雨无阻地奔走了四年:

累计开展上门评残服务43批次。

足迹遍布从化区五镇三街,入户服务超千次。

累计完成残疾评定869人次。

仅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3批次活动,评定41人。

每一次入户,都意味着一位残障人士能够及时申请到残疾证,进而享受到国家相应的惠残政策,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与照护压力。打通这“最后一公里”,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是团队不懈努力的核心价值。

认可与鞭策:集体的荣誉

团队的真诚付出与扎实成效,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衷心感谢,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2025年5月,广州市从化区残疾人联合会特别授予第五附属医院 “奉献爱心 携手助残” 荣誉牌匾。这块牌匾,是对整个团队——医务科的组织协调、专家们的专业奉献、残联的紧密配合——集体力量的最高褒奖,也是对我们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力鞭策。

从崎岖的山路到农户的屋檐下,“联手入户 评残暖心”行动仍在继续。它不仅仅是一项便民服务,更是第五附属医院践行社会责任、将优质医疗资源和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的生动体现。以赵汉民主任为代表的专家们,用专业和坚守树立了榜样;而整个服务团队的紧密协作、高效运转和持之以恒,才是这项暖心工程得以扎根、开花、结果的坚实根基。未来,医院将继续携手区残联,优化流程,扩大覆盖,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政策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