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医院援外医疗工作捷报频传,肩负国家使命、满载医者仁心的援非、援藏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分批载誉归来。与此同时,医院迅速响应号召,新一批医疗队员已集结完毕,即将启程奔赴广西都安,接续传递健康帮扶的接力棒。

跨越山海的坚守:援非援藏路上的仁心印记
在医院举办的座谈会上,援藏医疗队员代表、胸心外科主任医师钟承华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为主题,分享了在藏区克服高原反应、开展复杂手术、推动当地学科建设的经历。他提到,在海拔 3000 余米的帮扶医院,团队不仅完成了当地首例胸腔镜微创手术,更通过“传帮带” 培养了 3 名骨干医师,让先进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

据统计自2021年医院对口帮扶察隅县人民医院以来,全面启动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新开设内镜中心、病理科等5个科室,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7项,援藏团队在藏期间累计门诊接诊165694人次,手术1457例。同时主导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工作,队员们的足迹遍布该县三乡三镇所有基层医疗卫生院,推动诊疗、教学及管理一体化下沉基层。2025年2月26日,西藏自治区卫健委正式下文,察隅县人民医院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二级甲等医院。

援非医疗队员代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徐建国讲述了在赤道几内亚抗击热带传染病的挑战。他与队员们对当地陆地最大公立医院进行了帮扶,参与筹建当地首个规范化发热门诊,内科完成门急诊诊疗3139人次/年,手术及操作18例,住院管床966人次。检验科累积检测31148人次,协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复明术165台,带教培养当地工作人员26名。主动开展疟疾防治项目,为近500名村民提供了疟疾筛查,为近200名疟疾患者提供治疗,并着力开展了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前往中国援建中国赤道几内亚友好医院进行了20次义诊,累计诊疗患者近7000人次,开展手术12台,为友好医院正式使用奠定了基础。同时积极参与一列中非外交活动,用专业能力守护异国百姓健康,架起中非友谊的医疗桥梁。

团结力量大:医院后盾与科室担当
据了解,在医疗队援非援藏期间,医院领导先后多次通过视频连线、电话微信、派出工作小组、药械捐赠等多种方式对医疗队员进行慰问、对帮扶工作实施指导,为医疗队员在前方冲锋,筑牢坚强保障。
消化内科主任龚伟作为支援科室代表发言时表示,该科先后派出援非队员徐建国,援藏队员朱颖、徐春玲、曾志宇,他们在援助期间,科室通过远程会诊给予技术支持,帮助队员家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医院先后派出组团式专家六批次共32人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50余人次,为察隅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钟承华说,没有院党委对援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医疗队员是无法完成医疗帮扶任务的。援非队员陈泽衍副主任技师则感慨:“每一次检测结果的精准出具,背后都是医院检验科团队的技术支撑。”在赤道几内亚,他凭借扎实的检验技术优化了当地实验室流程,将传染病检测效率提升 40%,用“中国技术”赢得了当地同行的认可。

感悟与寄语:让精神转化为文化
座谈会现场,“欢迎援非援藏医疗队员回家”的标语诉说着家人的挂念,超大的显示屏正播放着医疗队员用勇敢、奉献与专业写就的“赤道仁心、雪域深情”的美好故事,让队员倍感家的温暖。

医院党委书记满强与院长周宏伟为队员们颁发了医院为队员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寄寓了院领导班子对援非援藏工作的肯定和关爱。满强勉励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医院医教研日常工作,将援非援藏工作中展现出的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内核和动力源泉。
队员们表示,援外经历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深切感受到国家力量与制度优势,实现了个人价值,升华了精神境界。此次援非援藏任务的圆满完成,不仅彰显了医院医疗团队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素养,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年轻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荣誉与传承:致敬奉献再启新程
在援非援藏任务收官之际,深圳医院又接获新使命——对口帮扶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面对骨干紧缺等现实困难,相关科室顾全大局,积极响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丁银锋、泌尿外科孙东麟、创伤骨科杨智、消化内科吕杨4位医生主动请缨,接过了帮扶的接力棒。他们将于7月15日启程奔赴赴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正式履行帮扶任务,为健康中国、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