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科这片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的前沿阵地,每一次心跳的延续都依赖于精准娴熟的操作技能。深静脉穿刺——这项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扮演“生命线”角色的关键技术,正是急诊规培基地教学的核心战场。在这里,教学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接嵌入到争分夺秒的临床实践中,于无声处铸就新生代医生的硬核能力。
“看好了,进针角度是关键,感知突破感要敏锐”—— 第八附属医院带教老师马小俊医生的声音穿透了抢救室监护仪的蜂鸣。他一边沉稳地示范操作,一边实时解析每一个细微动作背后的解剖逻辑与风险规避要点。

这不是在安静的示教室,而是在真实抢救氛围的环绕下进行。当规培学员李医生首次在导师注视下独立尝试穿刺时,导师的手并未直接干预,而是以目光与简洁指令全程护航:“右手再稳一点,很好,现在固定针芯……” 每一次进针角度的细微调整、每一次突破血管壁的精准感知,都成为刻入肌肉记忆的实战教学。
“马老师边抢救边教学,把书本上冰冷的步骤变成了有温度、有逻辑的实战经验。”抢救室内,教学与救治并行不悖。刘老师操作稳健,学员凝神细察,监护设备与应急药品在旁严阵以待,共同筑起教学的安全屏障。当导管顺利置入、输液通畅建立,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时,抢救成功的欣慰与技能习得的满足感交织在年轻医生心中。规培医生李医生感叹道:“马老师边抢救边教学,把书本上冰冷的步骤变成了有温度、有逻辑的实战经验。每一个细节的强调,都让我对‘安全’和‘规范’有了刻骨的理解,远胜于单纯的模型练习。”
在急诊,教学与救治天然交融——“教”在生死时速间,“学”在性命相托时。急诊科作为规培基地,其独特价值正在于提供最真实的医疗情境。导师们将深静脉穿刺的要领拆解为可感知、可模仿、可内化的具体步骤,嵌入到真实抢救流程中:从评估患者状态、定位解剖标志,到严格无菌操作、判断导管位置,每一步都要求学员理解“为何如此做”,而不仅仅是“如何做”。

教学并非单向灌输,而是以“放手不放眼”为原则:导师在保障患者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为学员创造宝急诊科的脉动永不停歇,规培教学的脚步亦从未迟疑。深静脉穿刺教学只不过是急诊教学图景中的一个缩影。急诊规培基地践行“以战促教、以教强能”理念的缩影。年轻医生得以在最前沿直面挑战,在真实压力下锤炼技能、锻造临床思维。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救治,都同时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教学良机。
急诊规培基地教学在行动。无影灯下,生命通道旁,教学的火种在接力传递。我们用行动诠释:在急诊的战场,带教是责任,学习是使命。每一次精准的指导,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在为年轻医者注入力量,让他们在未来的风雨中,挺起守护生命的脊梁。这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急诊精神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