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抬起您的左手。”手术台上,患者林女士(化名)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通过一个“念头”,点亮了属于自己的大脑“功能地图”。这并非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将前沿脑机接口(BCI)技术转化为临床现实的真实写照。
近日,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完成一例在脑机接口(BCI)技术辅助下的全程清醒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术中通过高精度解码患者运动意念,实时绘制出个体化脑功能图谱,为高难度手术的“精准导航”与神经功能保护提供了关键保障。这标志着南方医院在神经外科精准治疗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将脑科学的前沿探索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为功能区肿瘤患者点亮新生希望
56岁的林女士(化名)因颅内肿瘤压迫大脑运动功能区,导致左上肢几近瘫痪,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切除病灶与保全功能之间取得完美平衡,是横在医生面前的巨大挑战。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龙浩、麻醉科主任医师刘卫锋领衔的多学科团队(MDT)经过周密研判,挑战高难度的“全程清醒开颅术”,旨在术中实现对脑功能的“实时监测、即刻反馈”,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功能,为其重获高质量生活创造可能。
意念“成像”:实时解码运动意图,精准绘制大脑功能“活地图”
手术中,龙浩将一张仅有数微米厚的柔性高密度微电极阵列轻柔地覆盖在患者的大脑皮层表面。当林女士根据指令“想象”抬手时,电极阵列能精准捕捉到相应脑区发放的微弱神经电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先进算法的实时解码与可视化处理,瞬间在屏幕上形成一幅动态的、高分辨率的大脑功能“活地图”,清晰地标示出控制手部运动的核心功能区边界。 这项技术如同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一双“透视眼”,在切除肿瘤的“雷区”中开辟出一条安全的“航道”,确保了手术的精准与安全。

术中运动意念信号绘制的功能图谱
技术融合:脑机接口(BCI)为神经外科手术范式带来革新
在传统功能定位依赖电刺激的模式下,客观性与精度仍有提升空间。而此次应用的脑机接口系统,通过高通量神经电生理信号采集与实时处理能力,能够客观、精准地将患者的主观“意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功能定位依据,实现了从“被动刺激”到“主动解码”的范式转变,极大提升了功能区定位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超越预期的康复:BCI技术开启从术中保护到术后重塑的全程护航
最令人振奋的是患者的快速康复。术后仅5天,林女士原本瘫痪的左臂已能自主抬离床面,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恢复。这得益于手术的精准,更得益于术中绘制的“功能地图”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精确的“导航图”。
“脑机接口不仅是手术中的‘导航仪’,更有望成为康复期的‘神经教练’。”龙浩展望道,“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持续追踪患者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变化,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从而主动引导神经功能重塑,让康复过程更高效、更智能。”
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擘画脑科学临床转化新蓝图
此次手术的成功,是南方医院在“脑机接口创新研究中心”平台支撑下,于脑科学与临床医学交叉领域结出的硕果。南方医院终身教授漆松涛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在患者全程清醒的状态下,完成运动意念的精确解码,并以此为据实现肿瘤的精准切除,这在全球神经外科领域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探索,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它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
医院将继续深化与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语言、认知等更多功能区手术及神经调控、功能康复等领域的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让脑机接口真正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帮助我们看得更深、更准;同时成为患者的‘第二条神经通路’,为他们重建功能、重塑生活”龙浩对未来信心满怀。

龙浩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