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
战机轰鸣划破长空
战车滚滚彰显国威
三军将士步伐铿锵
以豪迈之姿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检阅
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豪情激荡
今天,国庆节
大街小巷已是满眼“中国红”
这抹红,始终在我们心里
无论身在何方,都是我们心之所向
今天,一起向祖国告白
“我爱你中国!”
从橄榄绿到天使白
变的是戎装,不变的是忠诚
从沙场点兵到手术刀尖
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信仰
从保家卫国到守护生命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爱国的红心!
#从绿军装到白大褂,他们用一生诠释中国红#
带您走进这群“生命卫士”的双面人生
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如今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
让我们一同见证两套制服下永恒跳动的赤子之心
当迷彩与白衣交织,他们用一生诠释:
何为“若有战,召必回”的担当
何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何为“我爱你,中国”的深情告白
蔡绍曦:
从“绿军装”到“白大褂”
不变的使命担当


蔡绍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杰出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
47年前,我尚是军校临床医学系的一名青涩学子,如今已是深耕临床医学工作四十二个春秋、鬓角染霜的“老医生”了。这期间,我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奇迹与希望。
有人问我,这么多年累不累?我想说,累,但值得!因为每当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每当忆起在军校举起右拳许下的铮铮誓言,我便深知,自己走的路没有错。
军装绿,教会我的是纪律与担当;白大褂,赋予我的是责任与使命。它们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份坚守始终与祖国的发展同频共振——从全力救治各种疑难危重病人,到悉心手术全民健康;从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用心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平安,我深知,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更是祖国大家庭的安康。
今年九三阅兵,我看了又看。当看到装备方阵隆隆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不禁联想到医疗装备的更新换代,从简易呼吸机到ECMO,从普通病房到负压重症监护室,我国医疗装备的进步也令人振奋,这些变化彰显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
军装绿与白大褂,虽颜色迥异,却肩负着“守护人民健康,守护国家安全”同样的使命。从抗击非典到迎战新冠,从抗震救灾到全民抗疫,我始终铭记军人的职责,是保家卫国;医者的使命,是守护生命。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毅本色与医者的仁爱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誓言。
值此盛世华诞,我想说:此生有幸,既能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又能身披白褂守护生命。愿以毕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与全国医务工作者一道,共同守护人民健康,见证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方驰华:
从“绿军装”到“白大褂”
用数字之光,点亮生命“中国红”


方驰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学术带头人、特需医疗服务中心主任
“战场上要求分秒必争、精准无误,手术台上又何尝不是?”这句话,自18岁穿上绿军装那年起,便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成为我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信条。
从汉川乡村的懵懂少年到绿色军营,从基层卫生员成长为数字医学的领军者,我始终铭记着那份初心:“能用高科技和科研成果让带着痛苦的病人喜悦而回,是一名医生最大的幸福。”
1976年,年仅18岁的我,穿上那身象征荣誉与责任的军装,踏入军营。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我的意志,更在我心中悄然种下了“精准医疗”的种子——“要是有能看透腹腔器官的‘数字眼’该多好”。这个念头,成了我后来投身数字医学的起点。
2002年,当时我42岁,已是一位博导,却以“高龄学生”的身份,拜入“数字人”研究的开创者钟世镇院士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我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脱下军装,随第一军医大学整体转制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尽管身份与环境发生了转变,但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和宗旨却从未改变。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感,我踏上了长达23年的数字医学探索之旅。
那是一段拓荒般的岁月,充满了挑战与未知。“我们像一群‘医工交叉’的探路者,”我时常这样回忆,“没有先例,就自己创造。”二十多年如一日,我带领着团队一点点调试算法,面对模型不精准的问题,我们反复对比上千张医学影像,直到屏幕上清晰呈现出患者腹腔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脏器,那一刻,我心中的大石才终于落地。终于,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在我们手中诞生,从此,医生在手术前能够“提前彩排”,彻底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
支撑我前行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更有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从绿军装到白大褂,虽然服装变了,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却始终未改。我常说,自己伴着国家成长、跟着民族奋进,每当在阅兵式上看到祖国强大实力的展示,我都会真切地感受到古老文明的磅礴力量。“个人理想唯有融入国家发展大潮,才能真正奔涌向前”,这份信念,便是我心中最鲜艳的“中国红”。
值此华诞,我想祝福祖国母亲永远强盛、强大、强不可催!愿高科技发展成果惠及万家,人民健康常伴,快乐常存!
李晨钟:
从“绿军装”到“白大褂”
一生守护对象从未改变


李晨钟,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需医疗中心/临床营养科负责人
2000年夏天,我手握重庆医科大学博士毕业证书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一份印着红头文件的征兵通知,让我毅然选择了第一军医大学的绿色军装。
军人那种刻进骨子里的纪律与担当,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迸发出巨大能量。作为第一军医大学首批奔赴小汤山的医疗队员,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沿用军事化管理模式:防护服穿戴精确到秒,病区消杀不留死角。在小汤山非典防治医院17病区的六十多个日夜,看着患者从呼吸困难到笑着出院,我深深体会到——军魂铸就的医心,既是冲锋在前的勇气,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随第一军医大学集体转业脱下军装后,这种精神也始终在血脉中流淌。2008年4月,我像“新兵”一样重新出发,踏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求学之旅,军旅生涯培养的韧性让我攻克一个个科研难关。2010年10月,我带着新技术学成归来,决心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2012年,我随医疗队远赴南太平洋岛国巡诊,当用英语问诊时,我总会想起参军时学的第一句口号:“为人民服务”——这句誓言跨越山海,在那一刻有了更深的含义。若问“军装绿”与“白大褂”共同守护的是什么?我想是那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从青葱岁月到知天命之年,两种制服变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中国红。这抹红是军旗上的信仰,是手术台上的初心,更是十四亿人健康中国的底色。值此盛世,愿以毕生所学继续守护这抹红——祝福亲爱的祖国,山河永固,民康物阜!
戎装虽卸,使命长存
白袍在身,初心不改
他们从战火中走来,向无影灯下走去
变的是身份
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国红
不变的是滚烫的家国情怀
今天,致敬
永不褪色的赤诚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