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彭江洲团队成功实施一项基于AI-AR-AT融合导航的肺结节精准定位手术。在该案例中,患者于全麻状态下,未依赖任何放射或超声引导,全程借助JediVision®系统,仅用时4.7分钟便实现肺结节精准定位,术后体表仅见毫米级创口。该手术系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并在广东省领先应用的临床实践之一,将为肺结节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微创的诊疗新选择。

当前,随着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普及,肺结节检出率显著升高,其中约5%具有恶性潜能,尤其以边缘不规则、分叶征或毛刺征等影像学表现为特征。传统CT引导下肺结节定位术存在诸多局限:操作多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伴随疼痛与焦虑,气胸风险可达35%,并存在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可能。此外,约63%的定位失败率导致术中不得不中转开胸,增加手术创伤。
JediVision®系统整合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与先进器械(AT)技术,构建了3A手术解决方案。该系统基于术前CT数据自动重建三维肺模型并规划穿刺路径。术中医生佩戴AR设备,实时叠加显示肺内结构、血管、肋骨及目标结节。穿刺器械实时追踪,系统通过色彩动态反馈定位进程,抵达目标位置后释放伞形定位标记,整个流程可在数分钟内完成。

据第三附属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薛雷介绍,该技术具有多方面优势——能够有效规避传统穿刺所致气胸、出血及空气栓塞风险;操作全程零辐射;定位精度达毫米级,准确率98%;全麻下操作提升患者舒适度,避免疼痛焦虑及植物神经反射;适用于全肺野外周结节,包括传统技术难以处理的特殊部位病灶。
AI-AR-AT导航技术的引入,推动肺结节诊疗迈入实时、精准、微创的新阶段。作为华南地区的先行者,第三附属医院将该系统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深度融合,实现了手术范式从“器械辅助”到“智能融合”的突破性升级。本次手术中,患者在全程无辐射、近乎无痛的体验下,仅以毫米级创口完成精准定位,充分体现了该技术的临床价值。 未来,医院将继续优化智能导航与精准切除的无缝衔接,为患者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康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