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一个上午,我在马拉博驻地接诊了一名重症患者。当时他在几位工友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来到中国医疗队的马拉博驻地门诊求医。这位患者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整个人虚弱得几乎无法独立行走。我刚好在门诊整理门诊用物,见状当即放下手头工作,进行接诊通过细致耐心的问诊。
驻地来了一名高烧的重症患者
患者已经反复出现高烧(超过39℃)有3天时间了,在发热之前会全身发冷、打哆嗦,即使盖厚被子也无法缓解,还伴随着头痛、剧烈的呕吐、全身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随后大汗淋漓;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且3天只能进食少量水。他曾到当地诊所就诊,但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持续恶化,从寒战到高热再到大汗,如此反复。
在问诊过程中,我得知该患者来到西非工作已经有3月余了,对这里的环境不是太熟悉,对当地传染病知识了解不多;而且他的两位亲友此前也曾在非洲务工,都因感染重症疟疾而相继离世。

▲赖树森医生为患者开通静脉通道,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我一听,心里有了大概,这不就是疟疾的典型表现吗?但是会是重症疟疾吗?我马上对他进行相关查体:体温39.2℃,血压86/53mmHg,心率112次/分,呼吸20次/分,四肢冰凉、皮肤湿冷。我心里一颤,这就是个重症患者。在国内,这类患者应当马上收入住院,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完善血液常规及生化等;进行血涂片查找疟原虫。但这里是西非驻地门诊,只有简单的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检查,手工进行血涂片找疟原虫。我轻叹了一声。安慰了患者及工友的紧张情绪。
血涂片里找到大量的疟原虫
我马上找来检验科同事,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血液检测。快速疟原虫检测化验结果很快出来,阳性结果提示疟疾感染。在等待血涂片结果的同时,我已经帮患者开通了静脉通道,准备好特效抗疟药物。血涂片结果相继出来,血涂片找到大量疟原虫裂殖子和配子体。诊断重症疟疾明确,我立即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注射了特效抗疟药物。

▲医疗团队通过血涂片查找疟原虫,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我不断开导患者,用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帮助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叮嘱他要放下心理包袱,积极配合治疗。经过首次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12小时后,临近午夜时分,患者再次来到医疗队驻地接受第二次药物注射治疗。
多番努力下解除“虫虫危机”
9月8日中午,医疗队又为患者进行了第三次强化治疗。经过三次系统规范的治疗后,患者的体温已基本恢复正常,血压也回复到123/78mmHg,但患者仍严重呕吐伴头痛,我考虑到患者有可能出现脑型疟的可能,当即联系了队长及中企负责人,马不停蹄的安排到当地较好的私人医院进行了一次头颅CT检查,结果未见颅内异常。我再次安慰患者,加用护胃的对症治疗,并嘱患者多休息。再次经过两天治疗,患者呕吐逐渐缓解,能进食,体力明显恢复,精神状态也有了显著改善。经过正规周期的抗疟疾治疗,第八天,患者来复查血涂片检查未发现疟原虫,证实患者的疟原虫已经被清除。患者脸上重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医疗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为患者推注抗疟疾药物——青蒿琥脂。
医生提醒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蚊媒传染病,典型的“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是重要识别信号,恶性疟虽凶险,但早期使用青蒿素类药物可有效救治。预防的核心是“防蚊灭蚊”,前往流行区的人群需额外做好预防性服药。
若你或身边人从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回国后出现发热,尤其伴周期性寒战、头痛,务必及时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旅居史,以便早诊断、早治疗——疟疾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重症风险越低。守护健康,从认清疟疾、科学预防开始。
(作者系第八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中国第34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赖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