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诊录】当“课本”遇上患者的“毛边病历本”

时间:2025-11-20

作者:诸奕炜

来源:第二临床医学院

点击:

作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大四医学生,“头晕 ”对我而言,曾是《神经病学》课本里带着病理机制、鉴别诊断的刻板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没敢想过,它会在耳鼻喉科的诊室里,变成一道撞碎我认知的“题 ”。

上周跟着主任跟诊,接诊 72岁的陈奶奶时,我攥着笔记本的手一直没松开,那些课本外的感动与顿悟,现在想起来还格外清晰。

问诊里的“细节陷阱 ”,藏着我没懂的临床

陈奶奶走进诊室时,脚步放得很轻,手里攥着本皱巴巴的病历本,封面都磨出了毛边。她坐下后没敢抬头,声音带着点颤:“大夫,我这头晕又犯了,今天晕了 3 个小时,之前在神内科看过好几次,也没查出啥大问题。 ”

我低头快速翻笔记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之前和同学讨论过,头晕大多归神内管,耳鼻喉科顶多看看中耳炎,当下就想把 “建议转诊神内 ” 几个字写下

来。可笔尖刚碰到纸,就听见主任的声音:“奶奶,您别急,我问您,头晕的时候是不是转头、低头就会厉害点?晕起来是天旋地转,还是像没睡醒似的昏沉? ”

他说话时往前倾了倾身,原本严肃的眉眼软了些,陈奶奶这才慢慢抬起头:“就是转头的时候晕,闭会儿眼又好了,这半年也没加重。 ”主任突然看向我:“你想想,这可能是什么问题? ”

我脑子“嗡 ”一下空白了——《耳鼻喉科学》里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明明标了重点,可看着陈奶奶攥着病历本的手,我竟只想起“神内 ”两个字。脸瞬间热了,指尖捏着笔杆发紧,直到主任轻声说“前庭系统也会引起头晕 ”,才像突然解开了缠了好久的线,又羞又慌:原来课本里的“知识点 ”,在患者面前,竟被我忘得这么彻底。

查体时的一句话,让我懂了“严谨 ”不是口号

给陈奶奶做耳镜检查时,我凑在旁边,眼睛盯着屏幕不敢眨。主任握着耳镜的手很稳,调整角度时特意放慢动作,生怕碰到陈奶奶的耳道。屏幕上慢慢清晰的鼓膜,是我第一次在临床里见——没有充血,没有穿孔,完整得像课本里的示意图。

“先查鼓膜,是为了排除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 ”他的声音很轻,却一字一句落在我心里,“ 中耳积液会影响前庭功能,要是不先排除这个,后面的前庭检查结果就不准了,奶奶还得白跑一趟。 ”

我突然想起之前在实验室练耳镜,总想着“快点看到结构 ”,却从没考虑过“为什么要先看这里 ”。那一刻看着陈奶奶放松下来的肩膀,突然懂了:课本里说的 “诊疗严谨 ”,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四个字,而是怕患者多遭罪的细心,是每一步都为患者着想的踏实。

后来开检查单,我忍不住小声问:“主任,这三项检查都要做吗? ”他翻出陈奶奶的既往病历,指着“头颅 CT 未见异常 ”的记录说:“眼震电图分中枢和外周,眼动检查看前庭和眼睛的配合,平衡试验是综合评估——三个结合起来,才能确定是不是前庭的问题,不浪费奶奶的时间和钱。 ”

我在笔记本上记这句话时,笔尖顿了顿——原来“专业 ”不只是会开检查,更是知道“为什么开 ”,知道怎么让患者少走弯路。

转诊建议里的温度,比课本更戳心

最让我没料到的,是主任建议陈奶奶回神内科复诊。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都怀疑前庭源性头晕了,怎么还让她转走?万一耽误了怎么办?

主任像是看出了我的疑惑,指着病历上“神内就诊 3 次 ”的记录说:“奶奶在神内有完整的病史,医生知道她之前用了什么药,做过哪些检查。现在前庭功能结果还没出来,没证据确定是咱们科的病,让她回去找熟悉情况的医生,不用重复做头颅

CT,也能综合判断——咱们当医生,不能只想着‘我的科室 ’,得想着‘患者怎么更方便 ’ ”。

陈奶奶听到“不用重复检查 ”,眼睛亮了些,连说了好几声“谢谢 ”。看着她攥着新打印的问诊记录起身,脚步比来时轻快了点,突然鼻子一酸:原来“ 以患者为中心 ”,不是课堂上的讨论题,是在转诊建议里,为患者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是让患者觉得“被放在心上 ”的踏实。

回宿舍翻课本时,那些知识突然“活 ”了

跟诊结束回宿舍,我第一时间翻出《耳鼻喉科学》,翻到“前庭功能障碍 ”那章。之前觉得晦涩的“眼震电图判读 ”,此刻竟想起主任说的“ 区分中枢和外周 ”;之前记不住的“BPPV 诊断标准 ”,也和陈奶奶“转头诱发头晕 ”的症状对应上了。

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头晕诊疗流程 ”:问诊区分类型→查鼓膜排除耳部病变→前庭功能评估→结合既往病史决策。画完看着纸面上的箭头,突然想起陈奶奶离开时的背影,想起主任握着耳镜的手,眼眶有点热——原来那些“懂了 ”,不只是记住了知识点,更是记住了患者的样子,记住了医生的责任。也第一次清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前总想着“学好自己的科 ”,却忘了患者的病不分科室;之前觉得“检查开全点更保险 ”,却忘了患者要为不必要的检查花钱受累。接下来我想把《神经病学》和《耳鼻喉科学》的头晕章节对着看,下次跟诊时,争取能早点想到“前庭 ”,争取能帮着多问一句“您之前还做过什么检查 ”。

夜深了,笔记本上“ 以患者为中心 ”五个字旁边,我画了个小小的星星。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跟诊,是我从“背课本 ”到“懂患者 ”的第一步——原来当医生,不只是要会治病,更要会心疼人;原来成长,就是把课本里的知识,一点点变成对患者的牵挂。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