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医路:在热爱与汗水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时间:2025-06-11

来源:第二临床医学院

点击:

黄文谊,2020级第二临床医学院儿科学专业学生,现已推免至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肾内科攻读直博。以核心成员参与硕博课题两项,以第一作者完成英文综述一篇。

初探多彩校园——在活动中学会奔跑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眨眼,五年本科就要画上句号了。回望这段日子,酸甜苦辣都有,但最多的还是那份“累并快乐着”的充实感。

刚进大学时懵懵懂懂,却被校园里五花八门的活动点亮了眼睛。我成了“赶场达人”,最难忘的是加入民舞队的日子:为了新生表演和元旦晚会,训练到深夜是家常便饭,练得肌肉酸疼,但和队友们一起说说笑笑、为一个动作抠到完美的日子,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还有在校学生会熬过的夜:和小伙伴们围着一份策划案抓耳挠腮,一遍遍讨论、修改,就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这些经历,让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也让我的大学生活,除了书本,还多了很多热烈的色彩。即使后来课业越来越重,只要学有余力,我还是乐意参与点活动或学生工作,总觉得能学到课本之外的东西,让生活不那么单调。

痴迷医学殿堂——从知识汲取到主动探索

说到学习,头两年接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这些基础课,真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第一次那么清晰地“看到”人体的构造,惊叹于它精妙复杂又协调统一的运作。后来的生理、生化、病理、病生,更是让我着迷,感觉每天都在破解生命的密码。

大二下半年,我尝试踏进科研的门槛。刚开始很是迷茫,看文献像看天书,汇报文献磕磕巴巴,学新技能笨手笨脚。好在有耐心的老师和热心的师兄师姐带着,自己也是不放弃,一点点摸索。慢慢地,我学会了怎么读文献、怎么做笔记、怎么汇报和进一步分析研究思路、怎么操作实验仪器,也开始参与到课题组的实际工作中。这种从0到1,一点点进步的感觉,特别踏实。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养成了爱琢磨爱思考的习惯。我不再只是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遇到感兴趣的疾病,我会主动翻英文文献,想了解更深层的机制和最新的进展。就这样,我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不断增长。

拥抱临床温度——在泪与笑中锚定初心

大三是个关键路口。有了保研的目标,感觉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课程成绩、科研进展、英语水平、竞赛活动......哪头都不能放松。大三大四课程本来就多,还要兼顾课题组的实验、论文写作,同时也时不时需要协调学生会的工作。那段时间,焦虑感偶尔也会冒头。但回头想想,支撑我走过来的,除了那点好胜心,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喜欢在做的事情——喜欢学到新知识的满足感,喜欢在课题组和大家一起讨论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喜欢在活动里为大家服务的价值感。所以大多数时候,是累并快乐着,内心是很充实的。我会定期复盘自己的成长与不足之处,做进一步的规划。在这个过程,我学会了更精细地规划时间、更高效地学习和工作,也学会了在多重任务中找到平衡点。

进入临床阶段,学习的感觉又不一样了。学习重点转变为如何在脑子里搭建起一套诊断、评估、治疗的临床思维体系。去医院见习、实习,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临床——喜欢和病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故事;喜欢参与病例讨论,抽丝剥茧的感觉;更别提当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帮助病人诊断清楚、找到治疗方案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喜悦!当然,临床也让我体会到了医者的另一面,让我领悟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真谛。有时候看到病人承受痛苦,或者家庭陷入困境,心里会特别难受,甚至忍不住掉眼泪。但这股灼心的共情,并没有让我退缩,反而更坚定了我要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决心——因为我真的很想、很想实实在在地帮到他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假期里,我也尽量抽时间参加一些科普宣传、急救培训、导医服务之类的志愿活动,能用自己所学做点小事,也很开心。

背起行囊,向光而行

保研这一路,走得比我想象中顺利一些。凭着五年来的积累和一点点的运气,我如愿以偿,拿到了心仪导师团队的入场券,即将奔赴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继续深造。这无疑是对我过去努力的一份肯定。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让我从一个懵懂的新生,成长为一个对未来有清晰方向、内心更坚定的准医生。那些在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排练厅、活动室里度过的时光,那些熬过的夜、流过的汗、笑过的泪,都化作了成长的养分。

未来,路还很长。我知道临床和科研的道路都不会平坦。但我会带着这五年在南医积累的一切——扎实的知识、磨砺出的韧性、在团队中练就的协作力,还有那份“累并快乐着”的热情和初心,脚踏实地,继续努力前行。希望能真正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本领、值得病人信赖的好医生!

最后,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同窗的陪伴,也感谢那个一直努力奔跑的自己!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