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枭,2021级中医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学生,本科综测排名专业第一,现已推免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硕。
故事的开篇——当热爱成为“君药”
选择中药学,是我用“传统文化”与“化学热情”组的一味“君药”。还记得填报志愿时,翻着《本草纲目》里的药材图谱,指尖划过当归的插画,想象着草木根茎如何化作济世良方;课堂上第一次闻到黄芪煎剂的甘香,我就笃定:这就是最适合我的“方”。没有想象中的迷茫,在南医的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药材切片像极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学”的碰撞,让我早早定下目标——好好学药,认真生活。
拾起责任与担当——我的“臣药”生活时光
站在毕业的路口回望,那些与责任并肩的日子依然闪着光,仿佛中药方剂中的“臣药”一般成为了我生活的重要部分。记得初入护旗队时,我每天清晨五点半摸黑起床,在寒风中反复练习正步踢腿高度、持枪姿势的标准度。一年间,我在国旗杆下见证了无数个破晓,圆满完成校运会开幕式、公祭日悼念仪式、国庆升旗仪式等多场重大活动。在大二时我留任护旗队人事部部长,大三后继续升任护旗队副主席。期间我负责新生的社团招新策划以及后续的简历收集和面试安排,主动对接大学生参军退伍群体并邀请他们指导队友们的日常训练等等,这份经历不仅让我学会统筹全局,更收获了并肩作战的情谊。每当国歌奏响时,掌心仿佛传来清晨旗杆冰凉的触感,那一刻的庄严与自豪,至今让我心潮澎湃。
在班集体中我担任了副班长一职,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始终激励着我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班级事务。每学期初,医保信息收集工作任务繁重,我需仔细核对班级每位同学的关键信息,确保零差错。面对繁琐的流程,我始终保持严谨细致,凭借坚持与耐心高效完成每次的信息收集工作。工作中我不仅是信息的收集者,还是同学们的 “医保小助手”。
我将医保政策梳理成简洁易懂的图文资料在班级群分享,针对门诊报销凭证等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读;处理医保报销时,我耐心解答同学疑问,协助大家完成各项流程。同时在贫困生申请材料收集工作中,我认真负责,严谨核对每一份资料,确保资助精准落实。
这些经历于我而言,不仅是成长的勋章,更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未来,我也将带着这份责任感,继续奔赴下一场山海。

从“广试”到“专精”——我的成长“组方”
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评优选先时,我攥着讲稿的手都在抖,完全没想到能拿校级优秀志愿者的称号。这份“意外之喜”像一味“药引”,让我找到了热爱的方向:寒暑假泡在社区教老人做防疫香包,周末挤时间备赛文创比赛,连化妆包里都装着背单词的小卡片。抗疫志愿服务时我穿着红马甲在学校操场的核酸点站了四小时,摘下手套时手指被汗水泡得发皱,却在帮助同学和老师调健康码时看见他们眼里感谢的光,我突然就明白了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记得大一什么都想试,加入三个社团、报了五个比赛,深夜写策划时曾偷偷掉眼泪,怀疑这样到底有没有用。直到国家级大创结题、省级社会实践团队获奖后,我才明白当初像“使药”般广泛尝试,其实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君药”。
大三大四课程变难时,我反而比大一时更从容。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我懂得了如何组出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复方”,上课前提前预习,课堂上专心听讲不着急做笔记,下课后通过PPT详细补充笔记,每周每月回顾总结。有人问我如何平衡学业与志愿实践,其实秘诀很简单——把清晨的碎片时间用来背单词,把午休时段留给实验数据整理,就像炮制中药,每一份“火候”都不能浪费。

说说心里话——本草路上,做自己的“调药师”
如今翻看保研通知和层层叠叠的奖状证书,我又想起了《本草经》里的一句话:“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从因热爱选专业,到在社团里磨心性,再到用实践反哺学术,我渐渐懂得:学药,不必做温室里的芍药,也能成为山巅的黄连——虽历苦寒,却能清热燥湿。那些在实验室熬红的眼、在志愿服务中跑痛的脚、在比赛前改了多版的策划,都是时光给我的“药性沉淀”。
如果你问我综合发展的秘诀,我想说:不过是把“喜欢”熬成底色,将“坚持”煨作药引,在岁月的砂锅里慢慢煎出属于自己的那味“复方”。毕竟本草有千百种姿态,而我们都该做自己人生的调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