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 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原英带领学校“健康中国·医路同行”博士医疗队,与校内外医疗专家、广东医科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队以及光山杏林医院等走进河南省信阳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义诊宣教、健康科普及社会调研活动。为期12天的大别山之行,队员足迹遍及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7个乡镇村落,为当地2000多名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累计发放价值20余万元的药品等医疗物资。
精心组织 备足“医”靠赴乡野
为进一步筑牢革命老区“健康底座”,补齐基层医疗短板弱项,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召开筹备工作协调会,认真总结近年来省内双百行动义诊宣教工作成效及新疆喀什地区、四川甘孜地区暑期三下乡活动经验,同时根据前期针对大别山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此次三乡下活动基本工作方案。

抵达信阳光山后,博士医疗队与校内外专家一道同光山县卫健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光山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光山县杏林医院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同把脉大别山革命老区基层医疗现状,为后续义诊服务靶向施策提供科学指引。张原英指出,为革命老区服务责无旁贷,使命光荣,希望通过义诊将健康知识和关爱传递给更多群众,为提升革命老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贡献力量。
情暖基层 优质服务零距离
此次大别山义诊活动,以信阳市光山县为支点,覆盖光山县、罗山县、潢川县等7个乡镇。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队员们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与专注度,始终坚持将医疗服务与健康宣教相结合,针对复杂问题及时开展多学科会诊分析,竭力解决当地问诊群众的医疗难题,力求为革命老区群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队员们分别从皮肤创伤救治、中医学、心内科与重症救治、创伤骨科、公共卫生与预防等专科门类为就医群众提供了诊疗和指导。针对地区常见疾病在提供诊疗、用药指导的同时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科学康复方案和预防保健指引,并将遇到的典型个案和诊疗建议及时总结反馈给当地村医和镇卫生院,为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参考指引。
生死时速 医者本色显担当
7月20日,医疗团队在光山县殷棚乡开展义诊活动时,一名约70岁阿婆突发胸闷气促、头晕伴双手颤抖,博士医疗队宋俊毅闻讯立即赶赴现场。经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并结合患者既往情况,宋俊毅博士初步判断其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且不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现场医疗队员迅速协作,实施紧急救治措施,患者症状得到初步缓解。医疗队和当地卫生院争分夺秒,多方联动将患者转往光山县人民医院。宋俊毅全程陪同并与接诊医生交接患者发病经过及已实施的急救措施,为后续精准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每次抢救都是与死神的竞速,但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就是我们最美的勋章。”这场跨越乡、县两级的无缝生命接力,生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也为基层应急救援协作提供了暖心范例。
心系老兵 走访慰问续传承
义诊期间,博士医疗队深入退伍老兵家中开展送医送药、走访慰问工作。在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家中,医疗队成员认真聆听老兵参军入伍的故事,仔细了解当下生活状况和身体情况,并送上入户诊疗服务以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表达对老兵及家属的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亲属家,队员们为家中长者开展体检式义诊,耐心解答他们关于健康的各种疑问,用专业的医疗服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对老兵的关怀与尊重。
在走访慰问时,医疗队了解到一位瘫痪在床的患者,生活十分困难。队员们立即前往为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根据病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为患者及家属普及康复护理知识。

追寻红脉 凝心聚力启新程
建立在大别山区的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孕育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和大别山游击队等红色力量,还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义诊期间,队员们在工作之余陆续到当地的红色革命遗迹参观学习。

此次医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医学教育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大别山革命老区落地生根的具体行动。义诊虽然结束,“医校地”协同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悄然建立,“带不走的卫生网、医疗队”将医疗帮扶工作从“输血”转向“造血”,从义诊诊疗到健康宣教,从疾病筛查到技术帮带,每一项工作都将成为点亮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上,红色信仰与青春行动在大别山地区形成闭环,大别山精神在青年人身上有了具象模样,从“勇当前锋”到“医疗背包的青春冲刺”,让冲在最前的勇气有了新时代的打开方式,信仰因此生生不息,赓续血脉的青春长征奔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