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社科项目申报专家辅导会,特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王淑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单超等五位权威专家,为学院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申报指导。

高屋建瓴:聚焦前沿,把准申报方向
专家们首先深入解读了各类社科基金的最新申报政策与立项趋势。
在当前学术背景下,社科研究应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凸显研究的时代价值与应用前景。选题是成功的“第一道关口”,一个好的选题应兼具“理论创新性、现实针对性及研究可行性”。辅导会通过对比分析近年来的高频立项选题与未获立项的常见问题,为在场教师拨开迷雾,指明选题的突破口与创新路径。
精雕细琢:优化设计,提升论证质量
在实操环节,专家们将辅导重心落在了“课题论证活页”的撰写上。逐项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创新之处等核心模块的写作要点与常见误区。
关于文献综述,专家强调要“述评结合”,切忌简单罗列,而应在梳理的基础上精准找出研究的“空白点”与“生长点”,以此凸显自身研究的必要性。
关于研究内容,专家建议框架设计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确保研究目标清晰、内容饱满。
关于研究方法,专家提醒需避免“为方法而方法”,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必须与具体的研究内容高度契合,并详细阐述其适用性及操作流程。
专家们反复叮嘱,“细节决定成败”,从格式排版、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到语言表达的学术性,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申请者的严谨态度,都关乎评审专家的直观印象。
互动答疑:精准把脉,现场反响热烈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纷纷就自己在课题申报中遇到的具体困惑向专家求教,专家耐心倾听,并针对每个问题给予了极具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解答,其独特的视角与务实的建议让大家深受启发。
参会教师评价,此次辅导会“及时、解渴、实用”。有老师感慨道:“专家的讲解一针见血,让我对之前模糊不清的论证环节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对‘创新之处’的提炼有了全新的认识,回去后我要立即着手修改本子!”新进教师也谈到:“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申报流程有了系统了解,更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思维,受益匪浅。”
此次专题辅导是学院加强组织科研、提升社科研究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精准把脉”与“传经送宝”,有效激发了学院思政教师的申报热情与研究自信,为他们打磨出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申报书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学院新一轮社科研究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