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碌碌……”空气燥热,车水马龙,我拖着行李箱,正要迈入校门,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的牌坊忽然闯进了我的视野,十分威严。
如今,学校已从第一军医大学改制为南方医科大学,学院已从中医系变为中医药学院,而我,也成为了大三的学生,从顺德校区搬到了广州本部校区。今年也正好是学院四十五岁生日,用我的两年去感受四十五年的变化似乎难度太大,然而回首过去,却发现自己与学院密不可分,我的成长、我的进步,都离不开学院里德才兼备的老师、优秀热情的同学和丰富多样的资源。
错过·重逢
在刚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的学生时,我还不是中医药学院的一员。因高考失利,我并没有进入梦想的专业,只能根据成绩和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其他的专业。尽管如此,我仍记得高三时,班主任让我们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我写的就是中医,虽然当时只因看了一篇文章、上医院看了一次中医便动了心,但我仍想再试试,即便只是离得近一点也好。于是,我转去了中药制药专业,在那里,我终于真正接触到了中医——在《中医学基础》课上。
仍记得,阳光映着浅绿的窗帘,我坐在第四排的木质座位,听张国华老师仔细地讲阴阳、讲五行。当时的我觉得十分神奇又新奇,越学越引人深思。我开始幻想,是否有一天我也能熟练运中医理论来“调兵遣将”,做到药到病除呢?当得知还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我便更努力学习,希望能争取到这样一个机会,圆我曾经的梦。终于,在老师们的指点下,在师兄师姐们对于转专业经验的倾囊相授下,在同学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我成功成为了中医学的一份子,成为了中医道路上一个小小的求索者。
差距·追赶
在中医班的两年里,我并没有松懈,事实是根本容不得我松懈:同学们真的太优秀了!大家无不是全面发展、遍地开花,知识学得扎实,课堂上出口成章;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总能现身于各种奖项的公布栏。这就是大学,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医人!相较而言,曾经的我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看着学院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一年比一年多,各种评优活动的标准更是多样,我明白了,全面发展才是正道,我需要改变。于是,我开始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习技能、提高自己。中医药文化节?能参加多少项就参加多少项!社会实践活动?有意思,去!在选课上,也尽量选择既感兴趣又能有所收获的选修课。这短短的两年里,我便完成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医院见习、第一次做志愿活动、第一次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第一次结识师兄师姐并组队比赛等等,同时也掌握了许多技能:做平面设计、做视频、打太极、写策划……向着全面发展一步步靠近。
我清楚自己与那些优秀的同学们还有差距,有时也会感到失落。但我学会了什么是扬长避短,并以此在追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迷茫·豁然
我想,应该很多同学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个迷茫状态:我在学什么?西医还是中医?我学那么多西医课程要怎么用?中医要创新,可是理法方药都来源于老祖宗,怎么创新?而且这些疑问,不是别人口传就能明白的,必须自己去体悟。在顺德的两年里,我时不时都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也查过资料,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始终没有深刻的体会。
来到了本部,终于有机会跟诊了,于是只要时间允许我便去跟我的导师——贾钰华教授,近距离体验了中西医结合。无论是中医病机还是西医病理,贾老师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下处方时也能根据病人病情灵活用药,无论是中药、中成药还是西药。老师曾说,西医病种与中医无对应关系,辨证论治是原则。于是,我开始厘清二者的关系,二者远不是简单的连线关系,在临床应用上,当辨证论治,辨证时,西医的手段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论治时,西医的方法也能提供更多的选择。而这个“更多”便是时代的进步,更是创新的空间。但无论如何,现阶段,各种基础知识依然是我们都需要牢牢掌握的,不然如何能像老师一样,中医、西医都应用自如呢?此外,我还有幸和老师同学一起拜访了陈宝田教授,他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是必须的,而中西医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的创新。他用举例的方法展示了如何根据西医的病理,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去治好一例难治病,让我收获颇多。再加上中医内科学各位临床、科研与教学皆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强调,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确实很多,包括中医和西医两个系统,辛苦却必不可少;作为一个现代中医生,需要中西医融会贯通,借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从而使中医焕发更耀眼的光彩,更好地帮助病人早日战胜病魔,消除他们的痛苦。
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才大三的我有机会接触那么多“业界牛人”,他们宝贵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为我在求索的道路上指点迷津。接下来,我将循着老师们指点的方向,努力学好中医西医的知识,在临床中实践,朝着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而不断前行。我想,这也是我们献给学院最好的一份生日礼物。
“骨碌碌……”穿过校门,绿树成荫,欢声笑语。时间匆匆,但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求索、都有意义,这就够了,正如我的两年,学院的四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