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中医药学院2020级中药学专业学生。
不如意,也许就是最好的安排
2020年的高考结束,当查询到录取结果时,发现没有进入我理想的专业,我心里满是失望和迷茫。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中药学这一门专业。但当我发现入学后还有转专业的机会,于是我带着这点念想来到了南方医科大学。
摈除偏见 探索未知
大一的专业课很少,为数不多的关于中药学的课程是职业规划和中医基础理论。随着中医基础的老师和我们讲阴阳五行和辨证论治,我才对中医药产生了一点兴趣,有了一点表层的理解。后来学院组织了座谈会、讲座,我对本专业了解得更全面了。我从原来的一定要转专业,变成了再考虑考虑。与此同时,我选择随遇而安,努力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上课进度;参加学院的部门,积极跟进活动;进入自己在高中从未了解过的社团。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学习如何和人打交道,发现并反思自己在社交思维上存在的问题。时光飞逝,大一下的转专业开始报名了,虽然我符合报名条件,但最终还是没有报名。我想再更多的了解中药学这门专业。
躬行求知 填补空白
除了对于专业选择的思考,我发现高中的我几乎是只有学习,而大学带给我的,则不只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她还提供给我一个开拓视野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作为班级团支书,第一次带着大家组织活动,和大家一起做青团,包粽子,开展班内辩论赛、拍卖会、校史答题等等活动,还获得了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在班级同学的帮助下,我变得更加成熟,学会了更多的技能,变得更加温和包容。兴趣方面,我和心理学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心理剧的拍摄比赛,在剧本撰写,修改台词,拍摄,剪辑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了心理学知识,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并获得2021年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剧二等奖。同时积极参加心理社团朋辈志愿服务,为需要线上心理咨询的同学进行疏导和帮助。将一个个简单的事情用心的做好,就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收获。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逐渐清晰了自己的个人定位,更好地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也更加明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参加或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由一个只学习的学生,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有想法,会反思,有个性的人。
发掘兴趣 结缘本草
很快到了大二,课程中添加了很多实验和专业课,我发觉对于这门专业本身,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开始不断地学习,去找自己的兴趣点。中药课上老师讲药性药味和药理作用,方剂课上老师讲君臣佐使,讲用药如用兵。这些让我感觉中医思维很有趣,而且不再是网络上言说的玄而又玄,而是清晰,有条理的。波谱分析的老师讲课时,一遍又一遍,耐心又耐心,让化学基础不扎实的我也第一次感觉到了解谱的快乐,并和舍友一起解谱,一起复习。尽管有背不完的中药和方剂,弄不懂各种的实验原理,和许许多多的化学理论。但在凌云塔下背着“白虎汤用石膏偎”,背着“聚合蓇葖木兰科”等等方歌、知识点时,我觉得很快乐也很安心。
也收获了一些肯定,获得了2021-2022学年南方医科大学校奖学金二等奖和南方医科大学“优秀学生”的荣誉。最让我惊喜的是,药用植物学的张老师和陈老师每次来上课都带一大堆的标本,我发现我很喜欢看这些花草和不同的分类。这可能就是我的兴趣点,因而上课会认真听老师讲课,期末也没有变得那么焦灼,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从规整的花叶中,感受大自然的规律,从繁杂的分类中,找到最关键的交织点。我喜欢花草的清香,喜欢观察它们复杂的变化下暗含规律的遗传密码。
我不再对中药学专业继续抱着偏见,而是从中发现了我喜欢,感兴趣的那部分,然后尽力做好我该做的那部分。一件件小事慢慢做,认真做,就会有花开,果熟的一天。
我发觉我喜欢上了中医药文化,也喜欢上了中药学,爱上了这草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