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美指南“SNMMI Procedure Standard/EANM Practice Guideline for 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FAP) PET”引用了南方医院核医学科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头对头比较研究发现,靶向肿瘤间质成纤维活化蛋白(FAP)的68Ga-FAPI PET/CT在晚期肺癌分期方面优于常规18F-FDG PET/CT,有望在未来改变肺癌影像分期的国际标准,因此受到了影像学界专家的高度关注。

成纤维活化蛋白(FAP)在肿瘤间质中高表达,是肿瘤靶向显像和治疗的理想靶点。它也是器官纤维化的关键因子,可用于无创性研究肝硬化、肾纤维化、心肌纤维化的形成过程。靶向FAP的PET/CT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是近年来核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自2018年德国学者首次报道针对该靶点的PET/CT显像以来,南方医院核医学科研究团队自2020年起便积极布局,深入开展针对该靶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吴湖炳、唐刚华、王丽娟、周文兰团队通过研究证实,FAP在大多数肺癌病灶中呈现显著高表达,适用于肺癌显像和分期。研究还表明,肺癌和胃癌的FAP靶向PET/CT显像明显优于常规18F-FDG PET/CT,可使肺癌和胃癌的分期更加精准。在此基础上,团队通过动态显像对肺癌FAP靶向显像的重要影像参数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个新的参数K ratio,用于更精准地量化肺癌动态变化规律。
与此同时,针对现有FAP靶点显像探针的不足,唐刚华、胡孔珍团队研发了多种改进型PET显像探针,如PEG修饰的18F标记PET探针(18F-AlF-P-FAPI)、糖肽修饰的探针18F-AlF-FAPT以及谷氨酸等修饰的18F-AlF-PD-FAPI等,进一步提升了该显像技术在临床肿瘤显像中的应用效果。此外,唐刚华团队还联合肾内科曹维团队,成功将靶向FAP的显像技术应用于无创性、可视化研究急性肾损伤后的适应不良修复及肾纤维化过程。
为了推动该靶点诊疗一体化的进展,唐刚华、胡孔珍、李洪生团队还研制了多种单靶点和多靶点放射性靶向治疗药物,如68Ga/177Lu-FAPT、18F/177Lu-ND-bisFAPI、177Lu-PSMA-FAP和177Lu-FAPI-Ibu3等,为未来针对该靶点开展肿瘤放射性靶向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靶向FAP的PET/CT显像已成为南方医院的常规技术。医院将继续探索该靶向显像技术在多种肿瘤以及血管炎、心肌纤维化等方面的应用,以解决更多临床诊断难题,进一步推动核医学科专科能力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