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由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协会(CSECLS)发起,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和广东省限制性技术(ECMO)临床应用培训基地牵头,联合国内17家大学医院及ECMO中心资深医学专家共同制定的《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创伤性难治性急性心肺衰竭中的应用: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学会指南2025》,在国际重症医学权威期刊Critical Care在线发表。这标志着中国在重症创伤救治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迈入国际前沿。

严重创伤是全球青壮年死亡与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全身多发伤、颅脑创伤、烧伤及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若进展为顽固性心肺功能衰竭,传统治疗生存率极低。近十余年来,ECMO技术通过体外替代心肺功能、稳定生命体征,为救治争取关键时间,已成功将此类患者生存率提升至60%。然而,全球范围内缺乏针对创伤患者ECMO应用的标准化指南,临床实践亟待规范。

该指南历时2年完成,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原则,整合了全球67项研究及中、美、欧、韩等多国患者数据,最终形成11条核心推荐意见,聚焦六大关键领域,为临床实践提供权威指导。
适应证:明确静脉-静脉ECMO(VV-ECMO)用于多发伤、颅脑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强推荐,及静脉-动脉ECMO(VA-ECMO)用于创伤性心源性休克及心脏骤停的临床考量;
患者筛选:建议以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作为辅助评估筛选工具;
启动时机:强调符合标准时尽早启动ECMO以改善创伤患者的预后;
多学科协作:推荐建立创伤ECMO专项团队与质量改进体系,提高救治质量;
治疗管理:包括采用个体化抗凝策略、创伤致命三联征(凝血障碍、低体温、酸中毒)的监测管理及床旁超声优化液体管理;
并发症预防:针对性降低出血、血栓等风险。
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占国指出,该指南不仅为急诊、创伤中心及ICU医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显著提升中国严重创伤救治的标准化水平,同时也为全球创伤ECMO应用提供“中国方案”。其推广实施有望进一步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并增强中国重症医学的国际影响力。
指南由珠江医院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7家医疗机构资深专家共同完成,采用德尔菲法提炼核心临床问题,并依据GRADE框架评估证据等级,兼具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