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主任Josef Penninger做客“卓粤南医学术论坛”

时间:2025-10-31

作者:顾浩栩

来源: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

点击:

10月24日上午,由科研院主办、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和南方医院科研处承办的“卓粤南医学术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特邀国际知名学者、德国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主任Josef Penninger,作题为“Engineering of human blood vessel organoids(人类血管类器官工程)”的学术报告,吸引了众多师生及科研人员参与。

Josef Penninger教授是欧洲科学院、德国自然科学院及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累计发表论文近1000篇,总引用超过17万次,H指数高达182,曾三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作为欧洲科学院、德国自然科学院及奥地利科学院院士,Josef Penninger在生物医学领域成就斐然。其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千篇,总引用量突破17万次,H指数高达182,曾三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他首次发现ACE2为SARS与新冠病毒的细胞受体,阐明RANKL/RANK信号通路在骨骼与肿瘤中的作用,并成功构建全球首个人类血管类器官,建立了基于单倍体干细胞的全基因组突变筛选平台及新型蛋白糖基化组学技术。截至2024年9月,他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Cell》《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近60篇研究论文。

在专题报告中,Penninger系统阐述了人类血管类器官的构建策略与技术路径。该技术作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能够在体外高度模拟真实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为血管发育机制研究、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及再生治疗提供了理想的体外平台。研究表明,将其构建的血管类器官移植至小鼠体内后,可成功发育为结构完整、功能健全的血管网络,包括动脉与毛细血管。

基于该模型,Penninger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人源化血管类器官,用于研究糖尿病环境下的血管损伤机制。在糖尿病模拟条件下,类器官表现出基底膜显著增厚的病理特征,与临床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高度一致,从而为解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了有效的体外研究工具。

在技术演进层面,团队通过将血管类器官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类器官的可控灌注与血流模拟。这一融合策略显著促进了类器官的生长、成熟与血管网络发育,使其在结构与功能上不断接近临床需求。此外,通过将特定细胞系定向分化为血管类器官,研究人员可借助荧光报告系统实时观测并定量分析血管生成过程,为高通量筛选促血管生成基因或药物提供了强大工具。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围绕血管类器官的构建细节、应用前景及技术拓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赵小阳主持论坛时表示:"此次学术交流为我校再生医学研究注入了国际前沿视角,为类器官技术的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学校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更为我校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会专家认为,类器官技术的未来演进,其核心范式在于与AI赋能的“器官芯片”及自动化机器人平台深度融合。此类集成系统能够实现类器官的自动化、高通量构建与培养,并借助实时成像与传感技术,由AI动态优化培养环境,驱动模型持续自我演进。这将使类器官从静态模型跃升为动态的“活体生物处理器”,从而真正确立其作为个性化医疗与药物研发核心平台的地位。

广州校区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 1023-1063号

顺德校区地址: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马岗大道 33号

版权所有 © 南方医科大学  粤ICP备050843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