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模范共产党员罗深秋
在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罗深秋始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工作实绩得到了各级的肯定,曾多次受到总后、全军和广东省表彰,是总后“育才奖”银奖、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2015年9月3日,他应教育部邀请,亲赴天安门广场抗战阅兵观礼台,近距离观看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阅兵仪式。
1969年,16岁的罗深秋来到部队穿上戎装,一年后进入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可是全校最年轻的教师。随后,他在只有百分之三录取率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第Ⅱ解剖学教研室进修。进修期间,深受指导老师的器重,经严格考核选拔,被该正式聘请为助教,成为该教研室的第一位中国籍教师。尽管国外的知名大学向罗深秋抛出了橄榄枝,但他还是在完成学业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祖国、回到他热爱的母校。刚参加工作时,和其他对未来充满追求与渴望的年轻人一样,也曾思考过自己是否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其他行业、丰富社会阅历,但是他始终未曾改变初衷,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师岗位。
他是基础医学院公认的大忙人。除了担任科室主任,带博士生、硕士生以外,他还曾担当长达6年的学校分房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校工会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负责人等等。即便有这么多工作,他还亲自承担着每年超300课时的教学任务。他的课堂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喜爱。
罗深秋认为,教学和科研不是同一个概念,教学好的老师科研不一定好,反之亦然。“我们学校施行的是医学精英教育,上课是让学生成为精英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但上课容易,上好课很难。”在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时,他慢慢体会并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在他看来,衡量一位教师的授课水平可从低到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在理解课程内容之后进行讲授;第二个层次是教师将课程内容认真提炼然后重新组织,让学生能够听明白;第三个层次是教师把上课作为一门艺术,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把复杂困难的问题讲得简单易懂,并使同学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开发自己的思维。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会带着抑扬顿挫的声音,适当加入一些艺术和表演的成分,同时充分地运用肢体语言,让语言在进行二次加工后变得更加生活化,丝丝入耳。
除了“怎么教”,罗深秋还在“教什么”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很早就注意到了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在国内率先利用自编教材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单独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2000年开始摸索“三卷制”教学法,在全国首次开设了研究生的细胞信号转导这一医学基础研究的热点课程,先后在研究生中开展“三卷式”考试和本科生中开展“实验考试公平性”探索,先后获学校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
其实,了解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罗深秋的不容易。他有着幽默风趣的语言,他是师生的“贴心人”,一直以来,和他谈话让人感到如沐春风,和他一起工作让人感到轻松而踏实。谁能想到他身上曾经的压力有多重。2004年学校转制之时,人心浮动,又逢学生扩招,教学任务急速增加。但他还是毅然把教研室几名年轻教师送出国培养,有两年时间教研室甚至只有3名教师在岗。他不辞劳苦,连续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有人说他傻,正是用人之际,把人放出去,自己苦累不说,还不知道他们回不回来。他不争辩,也不解释。但他心里很清楚年轻人渴望出国深造的迫切心情,因为他也有过同样的心理过程。当年他以外国人身份应聘到京都大学医学部正式老师时,就已深深体会到出国进修的重要性。当然对放出去的人,他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力所能及地关心培养。2009年,他的博士生白晓春在美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nece》杂志上发表论文,成为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界在此刊物上发表的第一人。回国后,白晓春很快成为教研室的栋梁之才,其他在国外学习的同志也都先后归来。现在的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人强马壮,成绩斐然,发展势头迅猛。2012年,他又将教研室主任的接力棒传给了白晓春,甘心做一名普通教师,继续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
在学生眼中,罗深秋是一位待人真诚、关心学生成长、受人敬仰的教师。他认为,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心急,与其高高在上、耳提面命教学生听话,不如平等待人,和他们成为朋友。他讲课都不是固定站在讲台上,而是经常下讲台四处走动,不时和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课余之外,他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大家一起旅游、一起玩扑克、一起打乒乓球……
学生是罗深秋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是在读还是已毕业的学生,罗深秋总会像父母一样,问候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近况。他在一次开会时,和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小刘相遇,当得知小刘依旧对以前读书时一位来自河南的女同学深有好感,而且两人现在都还没有找对象,罗深秋便主动当起“红娘”为双方牵线搭桥,最终他们走在了一起。“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对学生的个人问题我作为导师应该操心。有的研究生尤其是成绩很好的女生,因为家人考虑到年龄大了催着找对象、参加工作,他们放弃了考博和继续深造,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