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贵州,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感人肺腑的爱心故事,那些被遗弃的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成了她的牵挂。从此,她立志要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带着这份责任,她来到了南医大,在这里,她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参加志愿服务。她便是第七届“O.M.G”女生月风采展大赛爱心女生获得者——谢丹妮,来自2012级中医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
谢丹妮很忙,要不是学院团支书给她报名参加女生月风采大赛,她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舞台上,那段时间她在忙启智学校残障儿童游南医的系列活动。
那段时间谢丹妮一边为顺德启智学校的学生跑前跑后,一边“备战”女生节风采大赛。但她说那时最花心思干的事情其实是 “学粤语”。因为启智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顺德本地人,大多讲粤语,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顺德话,“粤语说咩事,顺德话应该叫咩树,乜事就叫乜树。”谢丹妮的发音在广东同学听来非常不标准,但是她还是很努力去学,因为他们的志愿服务对象大多是讲粤语,而且是只能听懂粤语的本地人。
“现在回想起那段两头忙得团团转的日子,觉得还蛮充实的”谢丹妮说她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其实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这种忙碌状态,忙学习、忙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连室友都说基本上只有在起床和睡觉的时候能在宿舍见到她。“但也有很闲的时候,就是她收到那些孩子们的信件时”,室友说的“孩子们”是谢丹妮支教时的帮助对象,每当有来信,她都会安安静静地呆在宿舍,认真给她们回信,或是安慰,或是鼓励,或是帮他们“出谋划策”。
这些信大都来自贵州省凯里市榕江县九秋计划乡,谢丹妮曾在那支教。在那里,10来岁的孩子因为营养跟不上,看起来只有六七岁,他们多半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计划的未来就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和爸妈一起外出打工。
记得第一次支教期间,谢丹妮和队员们为了能让一个女孩继续学业,几乎每天翻山越岭去苗寨的学生家,劝说家长让女孩继续读书参加高考。学生的父母不识字,也不懂普通话,谢丹妮和队员们就请学生当翻译。最初,家长对他们的来访不理不睬,冷眼相待,更别说给汗流浃背的他们一杯水喝,任由谢丹妮和队员们尴尬地站在门口。一次、两次、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谢丹妮和队员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女孩的父亲点头答应让女儿继续读书。那一刻,谢丹妮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
随着支教经历的丰富,谢丹妮便开始思考,短短的15天支教到底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仅仅是陪玩与教学吗?那15天之后呢?正是如此,谢丹妮一直坚持着“短期支教长期支持”。因此平时她都会和九秋学生们保持着固定联系,电话、通信、QQ聊天。
谢丹妮觉得她和九秋的学生们并不是帮助和被帮助的关系,“其实我和那些孩子们是互相帮助的关系,而且有一些学生和我差不多大,我们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谢丹妮考试失利,或者生活上受委屈了,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都会安慰她;而九秋的学生们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家里出现问题,谢丹妮也会尽自己最大所能或帮助获安慰鼓励。在QQ聊天的时候,也有孩子会叽叽喳喳地和她分享很多,“丹妮姐,今天我帮奶奶干了农活”,“我今天上体育课打球的时候扭伤脚了,好痛,还被奶奶批了一顿”,“丹妮姐,你们什么时候再来九秋啊?我们都好想你”,看到这些话,谢丹妮都会觉得特别温暖和感动,她觉得自己在九秋学生的记忆和生命里并不是一个仅仅来了就走了的人,她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大姐姐和好朋友。
作为志愿者,谢丹妮还参加了羊城公益咖啡馆的活动。这是一个以分享交流的形式,借鉴“世界咖啡”,“开放空间”等交流模式的理念,邀请青年公益组织就各领域青年人如何通过公益行动参与社会管理的大主题进行分享交流的活动。谢丹妮说,最初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出于想要靠自己微不足道的爱心力量来帮助别人。然而,渐渐地,她发觉公益是一个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提供团队力量的组织。因此,公益和爱心不能划上等号,却又有着重叠联系的部分,公益能把最初个人的献爱心行为化为一股强大的公众行为力。
谢丹妮说,她想成为一个专业的公益人,虽然她现在所做的事情离真正的公益还很远。因此,她喜欢这个“爱心女生”的称号,并且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谢丹妮支教
谢丹妮辅导学生功课
谢丹妮参加志愿活动
谢丹妮及队员与启智学校学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