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颖,公共卫生学院2016级病原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南方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
本科第一次跨科目考研失利后,我在家附近找了一个工作,进入单位后,一边工作,一边适应。面对第一次的考研失败,觉得还是自己不够坚定,因为在临近考研时,我参加了一个觉得还不错的单位的面试,通过面试并且去试工一个月,从而导致考研关键时候没有专注于考研。
工作后,我还是想考研,一边咨询同学,一边查找资料,鉴于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次我没有选择跨科目,而是报考了专业相关科目。周一到周五在单位上班,下班后就在办公室复习,周末直接去学校自习室复习,有时候周末也偷懒,但是只要一去到自习室,看到埋头苦学的同学们,内心又燃起了斗志,就这样从夏天到冬天,又上演了一次曾经的剧情,我还记得考完最后一个科目的那天,从考场出来,冬日的暖阳并没有融化掉我内心的冰块,思绪还在回想考题,上公交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解脱了,不由自主湿了眼。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也没有解脱的快感,只是一下子空了,有一种无力感。最后得以顺利通过调剂,读上我心心念念的研究生。
此刻回想起来,还是很感激自己当时的坚持,没有因为工作而放弃,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也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
研究生入学教育的那一周,听了很多学者、老师的报告,其中,钟世镇院士的报告让我印象深刻,报告题目是“配角人生”。在当时,我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经历一个学期的课程后,进入实验室,开始我的科研生涯。最开始师兄师姐带着做实验,可能是由于本科阶段实验课的训练,让我对做实验这件事情并不抵触,在许多的疑问中不断重复实验,在许多的未知中不断学习请教,就这样,在研二的第一个学期,发表了我的第1篇中文核心,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之后的实验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做不出我想要的结果,期间是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失落,不断的怀疑,也是在这段时间,让我对科研这件事有了一些思考,更多的时候,打败我的不是失败的结果,而是接近崩盘的心态。这段时间差不多持续了一年多,就在换课题的几个月后,启发于一次讲座,对曾经失败的实验做了一个小尝试,居然做出了我曾经一直没做出来的结果。这才意识到,科研不仅仅要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查阅文献,参加讲座,交流沟通。
明白了这些后,实验的道路稍微平坦了一些。2017年我受邀参加第15届国际细菌学暨应用微生物学大会,并在会上做海报展览,2018年发表2篇SCI论文,2019年受邀参加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并以5票“优秀”顺利通过博士毕业答辩。硕博连读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6篇,会议论文5篇,连续两年荣获南方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连续两年荣获南方医科大学一等奖学金,担任课题组科研秘书一年,组织课题组的各项科研事宜和活动,参加课题2项,还作为子课题组织者参与1次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的申请,参与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撰写和申请。
在我看来,我只是平凡大众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回想我的这五年,现在的我,开始理解钟世镇院士当时说的那句“配角人生”,芸芸众生,能有多少主角呢?不如给自己的心留一片静地,成长就好,主角或许并不那么重要。
曾经看过一段关于成长的文字,颇有感悟。文字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情终究还是无能为力。这两次所谓的成长,实则不过是巨大的创痛。人生,还有第三次成长:明知有些事无能为力,但仍然努力争取!从考研失败到“二战”,从硕士到博士,从未知的实验到未知的结果,这五年的时间教会了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平凡而战。平凡如我,依然有一颗奋战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