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中德专家函评、会评等多个环节选拔以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会最终确认,我校南方医院检验医学科郑磊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黄依瑶入选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将作为本届大会代表中国的30名博士研究生之一,于6月赴德国林岛,与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面对面交流,聆听科学界最前沿的声音。
好奇心点燃科研梦
黄依瑶目前是我校2021级博士研究生,本硕博均就读于我校。本科期间的她就对医学课程和医学问题充满好奇心,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课程学习及课外实践活动,并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本科毕业后,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和探索,让她选择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硕士,并在郑磊教授的引导下开始了她的科研生涯。
黄依瑶和两位导师(左)郑磊教授(右)Kenneth W. Witwer教授
团队力量开辟研究新领域
郑磊团队一直以来紧跟科学研究热点,拥有前瞻性的选题眼光,作为国内几个最早开始细胞外囊泡研究的实验室PI之一,郑磊指导黄依瑶开始了针对细胞外囊泡的研究。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机体细胞释放的微小囊泡。EVs由来源于分泌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及其内包裹的DNA,R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这些小囊泡就像是机体内的转运车,可以通过在细胞间以“送快递”的方式转运和传递生物活性大分子,从而发挥广泛的生物学调节功能。
EVs研究当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受到EVs极小的尺寸限制,EVs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均有待优化和标准化,即使在完成EVs提取分离之后,如何检测EVs并探索EVs在疾病中的调节作用也面临方法学上的限制。黄依瑶和博士师姐唐月汀也是当时实验室中最早开展EVs研究的成员。她们通过积极查阅文献,与国内外学者沟通联系,与导师及时讨论,克服了种种限制,成功完成了EVs分离的方法学摸索,并初步探索了EVs对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表型的调节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黄依瑶与唐月汀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了论文两篇,其中一篇EVs提取学方法比较的文章已累计被业内引用超过300次,得到了研究领域的广泛肯定。
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郑磊老师课题组
国际化合作携手科研创新
在导师开放性思维的引领和影响下,黄依瑶在硕士毕业后加入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EVs研究领域专家Kenneth W. Witwer教授的实验室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经过文献挖掘和与Witwer教授、郑磊教授的讨论,他们发现作为造成严重社会负担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NDDs)的详细发病机制目前仍有待探索,临床上也缺乏NDDs的早期诊断工具;尽管当时已知EVs可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和病理调节过程,但EVs在机体内对于NDDs的调节作用尚不明确。基于研究领域的需要和前期积累,黄依瑶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探索EVs在NDDs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和HAND中的生物学作用。
为了研究EVs在NDDs中的调控作用,黄依瑶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从大脑直接分离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EVs的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方法,在文献调研和合作者的初步培训下,她优化了前期发表的脑组织EVs分离方法,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行业内高水平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isicles上阐述了自己的新方法。之后,她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队列,发现了多个由EVs携带的NDDs调节通路重要生物大分子,于去年发表论文两篇。她在AD领域出色的工作得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Richman Family Precision Medicine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Alzheimer’s Disease的关注和宣传,在HAND方面的研究也以主要研究者的身份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资助的两项科研项目。
与国外课题组同事学习、生活与工作
黄依瑶与郑磊老师课题组李博老师同世界各国年轻研究者一起获选ISEV年轻学者奖学金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国内外研究实验室工作的时间里,黄依瑶得到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交流和讨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两位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她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多次在会议上代表课题组介绍科研进展,与世界各国科学家交流互动。黄依瑶曾经比较内向和害羞,会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英语口语不够自信,但是导师的鼓励和支持,让她意识到学术交流的价值在于传播自己的想法,促进科学的进步,而不在于表现形式。体会到分享和交流带来的快乐和进步后,她积极把握各类学术交流机会,也因为在现场优异的表现多次获得会议口头汇报和优秀论文奖项。
第六届CSEV年会会议演讲
迎风奔跑向未来
黄依瑶的两位导师均是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骨干成员,郑磊同时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CSEV)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黄依瑶参与协助了许多中国和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相关工作,包括协助主办CSEV年会、协助主办ISEV workshop、担任CSEV和ISEV年会主持工作、参与业内指南性文章编写和审稿等。这些经历都进一步锻炼了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也让她从共事的专家老师身上学到了更多。而在实验室和生活中,她也乐于与同事同学朋友分享交流,热爱生活,鼓励每一位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团队成员一起为建立健康快乐的实验室氛围而努力。
对黄依瑶而言,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可以帮助她成长为一名更加独立的科学家。科学研究生活已经深刻让她意识到了她非常享受发现和探索新研究项目的过程和乐趣。“等风来不是我的风格,迎风跑才能够把握住更多的机遇”,她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也一直追求着这个准则,也将永远带着探索未知的精神,积极进取,和团队成员一起继续努力,为人类抗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