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岚, 2019级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推免至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孙海涛老师课题组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习:教会我如何当一名医生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大学时光,对我来说可能是“迷茫”。基于对生命科学的兴趣,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医学专业,但上了大学之后我一直没有重新审视“学习”这件事。大学第一年我依旧以取得好成绩为目标,图书馆没少待,课后也跟着周围的同学一起参加社团活动。第一年结束后,我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当时我并没有感到特别开心,反倒觉得迷茫,感觉我这种学习模式好像有点问题。
大二的时候我还比较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流,总是习惯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其实我内心的疑惑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当时比较让我受挫的一件事情是我觉得我的社团经历带给我的成长好像不是特别多,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当时不喜欢与人交流导致。基于这个结论,我开始思考我想要得到哪方面的成长,以及我如何获得这些方面的成长。
大三并不是迷茫的终点,大二纠结了一整年其实我也还是没想明白我想变成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但大二这一年的经历和思考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个是人有局限性,站在某个节点上,很多问题光是靠想并不能得到答案,必须先动手去做,去拓宽视野或更换视角,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于是我决定继续学习,学习不一定能想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但不学一定也想不明白。第二点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模式其实延续了高中的应试思维。想明白这一点后学习就纯粹多了,我学会逐渐去关注学习内容本身,而不是再去摸索所谓的“游戏规则”。
科研:教会我如何面对世界
接触科研是在大三下学期。如果说学习教会我怎么去当一名医生,那科研则教会我如何走出玻璃房去面对这个世界。珠江医院孙海涛教授是我的科研启蒙老师,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老师对我的培养模式跟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模式有点类似,在确保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给予我足够的空间独立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当遇到问题拿不定主意了就及时跟老师沟通,老师会给予一定的指导让我继续探索或者直接给予适当帮助。
接触科研之后我反复在舒适圈内外横跳,人往往更愿意待在舒适圈内,毕竟舒适圈之外一般来说是自己不擅长或者未知的领域。我其实算是个比较喜欢挑战的人,因为我一直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但是有时候我也想在舒适圈内“躺平”,幸好老师都能及时发现然后推我一把。例如今年的四月份。从四月中旬开始,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有一门课程要毕业考。但我在四月初的时候接到了第十八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邀请函,发言时间定在了4月25日,不巧的是24日和26日早上都有考试。我的理智告诉我这种锻炼的机会难得,但感性上又觉得时间太赶,压力会非常大,万一考试挂科了还得补考,还是别去比较好。人的视野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当我们的经历还不够丰富,往往在很多事情上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时候就需要长辈给予些指导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老师的建议是把握住这次机会,虽然很难,但压力与成长并行,如果不接受这次挑战,我知道我一定会后悔。就是这样在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的过程中,我解决问题、与人沟通、为人处世以及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在人格上的成长速度,在人生前二十几年里是从未有过的。
2024年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年会会议发言
我从小到大做事情一般都是以兴趣为导向,以成长为目的。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我的家人并不会过多地干预我的选择。大脑和科研对我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我选择攻读神经外科学术型硕士。未来的路上,与母校和恩师继续同行。
孙海涛老师课题组全体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