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益彰显的纷繁复杂环境下,管理者应该认清医院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策略。
2024年4月,笔者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担任院长,作为一名新院长,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和责任的重大,医院未来怎么走,通过何种途径去实现?
2024年9月参加完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组织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班,获益良多,现将培训感悟与后续思考分享。
以下分享尚不全面,抛砖引玉,请同行指正,期待能够与同行共同探讨、共谋良策,也希望通过大讨论,明确公立医院的发展思路,一起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向深向实。
沪港两地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发展现状和变化态势,折射出两个城市在医疗相关的经济基础(医疗投入)和上层建筑(医疗管理体系与法治体系)之间的巨大差异,进而导致两地医疗从业者完全不同的工作、生存与心理状态。
对这两种体系的解读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医疗体系陷入困境、国家医改不断深入、科技革命的颠覆性作用日益彰显的纷繁复杂环境下,理清我们在哪里?要去哪里?以及怎么办?
两地医疗,两种模式
经过培训,尤其是对香港中文大学医院(私立医院)、威尔士亲王医院(公立医院)、善宁之家(慈善机构、姑息治疗中心)以及港大临床试验中心参观交流后,笔者对香港公立医疗体系的认知产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不解、误解到交流后的理解、思考,逐步理解了香港公立医疗体系的底层逻辑。
20世纪90年代社会资源富足时,以公平为优先,香港特区政府通过香港医管局布局公立医疗体系的分布与服务,患者按体系有序免费就医,私立作补充。公立医院医生的诊疗行为与个人利益完全无关,其优点是全心全意治病,没有私心杂念,更易符合法律和伦理规范,加上全社会对医护的尊重和隐私保护,医疗体系总体表现为安宁与稳定。
但其缺点是,公立体系几乎无竞争,导致效率难以上升,医护人员亦缺乏强烈的创新动力。因此,香港社会通过大学体系促进创新,通过私立医疗体系促进竞争,通过慈善机构缓冲社会分裂,实现了总体上的人文关怀与尊严,人均寿命稳居全球第一。
但是,老龄化造成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患者等待就医时间过长且越来越长,医疗预算越来越难以承担,未来存在免费医疗体系崩塌的可能,这成为香港特区政府和精英们的焦虑。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香港医疗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和内心强烈的自尊,以及他们对大湾区的热切期待。
与之截然相反,内地形成了以效率为主体的医疗环境。这种效率是以竞争(企业与企业、医院与医院、医生与医生之间竞争,且以物质绩效为主要激励方式)和创新(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为主基调,进而通过创新与竞争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更广义的公平,上海就是该体系下的优等生。
上海医院之间、上海医院与周边省份之间,都处于极其激烈的竞争中。这种竞争是以创新、高水平顶级服务为牵引的,每一家医院都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医院,进而吸引政府、患者及社会资源的汇聚。
这种体系的核心是优胜劣汰,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冲动,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他律”(包括各类上级要求以及社会伦理要求)来维护公平。
因此,我们看到,以上海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内地高水平医院高度专注于创新、竞争,其背后是对资源的渴求,是政府对医疗质量风险和社会伦理挑战的巨大管理压力,从而表现为全社会对医疗服务期待和要求走向极端所带来的日益加剧的张力。
但随着技术革命的到来,不排除通过颠覆性创新提供更可及、更公平、更有效的健康服务的可能,在此过程中,各种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同样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投入增加,资源分配也会逐步向公平过渡从而缓解系统压力。但是,至少在现阶段,即便是上海优等生,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兴奋、期待和焦虑。
这两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两类医疗伦理优等生,都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且这种效率与公平二者间的冲突,在全球医疗体系中都普遍存在。
而我国医改政策的动态变迁,包括国家医保各项政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明医改、公立医院公益性、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开放外资全资办医等等,正是体现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对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所作出的审时度势的抉择。
如能正确理解政策背后的动因,理解系列政策的体系性和连贯性,我们就能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抓手,进而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和每个人的成长。
效率与公平,他律与自律
在解析具体政策表象之上,我们可以抽象思考,在效率为主基调的体系中(其特征是动,变动、冲动),如何激励劳动者是关键(“好”激励和“坏”激励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如何控制风险是难点(动本身必然伴随风险,“坏”激励带来更大的风险)。
在公平为主基调的体系中(其特征是静,稳定、安宁),合理分配资源是关键(需要高效且公平的管理体系,不合理的分配带来不公平的结局),而激发劳动者热情是难点(平均分配体系与物质激励存在矛盾,更多依赖劳动者自律)。一动一静的选择之间,劳动者的激励都是核心因素,在此视角,我们可以尝试从效率与公平、他律与自律两个维度加以剖析。
站在从业者(从业者个人或医院法人)角度,核心是他律与自律的平衡与过渡。此处的他律包括法律法规、上级部门的规定、院内规章制度及社会伦理要求,自律则包括从业者内心的自我要求及医院作为一个法人的自我要求。
他律与自律的过渡,指一家医院、一个从业者自律的要求逐渐达到甚至超越了他律的要求,从而逐步实现能力的胜任以及内心平衡与安宁。
该过程中,关键是对他律的理解、学习和运用,进而在其中成长和发展。在一个健康的他律体系中(该体系要求恰当,且给予紧密协同的支持条件),个体的业务能力和自我要求会持续成长,最终寻找到适当的生态位,呈现出“胜任的、内心自律与他律匹配,并且随着技术和管理变革不断共同成长”的状态。
站在管理者角度,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工具和资源投入平衡效率与公平。对内,如何通过恰当的管理工具和资源分配,让医院保持创新的动力(包括技术和管理创新,这是我国现有医疗体系下的核心战略点),同时必须时刻守牢底线(法规和伦理底线),并主动、率先响应甚至超越上级各项管理规定的要求(满足他律),成为兼顾创新和公平的优等生。
在对外上,如何不断与社会沟通,促进理解、参与和支持,进而塑造一个不断向上的高度自律的法人自我,同样需要恰当的管理工具和行动,这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下一步管理体系调整的重点所在。
站在专业从业者角度,是如何审时度势,不断适应管理变革(促进公平)以及技术创新(效率导向)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妥善运用各方资源,主动参与到管理变革与技术创新中去。
一个脱颖而出的从业者一定会明辨时代浪潮,积极调整心态,拥抱变革,拥抱创新,化被动为主动。
从技术层面,把握机遇,创造条件,力争站在技术和创新前沿,引领和参与技术变革;从管理层面,积极呼应管理的本质需求,主动有为,参与管理变革。
动静之间,不坠青云之志
经过九年努力,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建立起完备的三甲医院医疗体系,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军医体系红色传承的文化。
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内外部挑战,如何建设一个健康的院内“他律”体系,包括确定医院发展定位,明确核心管理指标,建立恰当的管理和支持工具,多方争取并合理分配资源,合理评估评价与反馈,从而创造一个奋斗者得到支持、快速发展的小气候,需要全院深入沟通,双向交流,达成共识。
第一,国家医保局的DIP/DRG/药品耗材集采、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两类核心“他律”指标。这两类来自上级的要求是系统性、全局性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既体现了效率优先,也在客观上促进医疗公平。
因此,医院需主动、透彻理解上述两个体系的标准和要求,并积极有为地将其贯彻落实到学科建设和日常诊疗中。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医保分值,这不仅仅是一个支付系统,更是通过大数据体现的医院专科建设指南。
基于对上述两个体系设立逻辑的正确理解及其对未来的重大引领价值,笔者认为,医院需全力以赴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投入资源,确保上述系列规则高水平落实,这是医院要郑重考虑的事项,也是全体医护首先需要转化为自律的他律。
第二,创新,实质性创新。创新可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当前人工智能的进步进一步模糊了二者的边界,对医疗体系和医疗行为产生了系统性、颠覆性创新的可能。
投身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价值,更是人才不断成长的内生需要。投身创新既可以主导创新,亦可参与创新。此处的创新尤其强调实质性创新,不仅仅是获得课题、发表论文等指标性内容,而是通过创新来创造真正能够改变临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新管理,也通过创新来锻炼和培养人才。通过建立系统性、实质性创新体系,我们就能源源不断产生创新成果。
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尝试与头部AI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共同创新人工智能医疗平台,希望能够在此领域站到科学最前沿。
同时,在医学微生态、睡眠、脑医学、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等领域也正逐步建立平台,未来还将因地制宜支持特色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进而支撑全院医护参与创新。
第三,特色,强烈的特色。在上述两项内涵建设过程中,医院整体、每个科室、每个同事,都需要逐步建立特色品牌。通过有组织的学科建设,打破壁垒,汇聚资源,理顺路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通过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让医院建立鲜明的特色,让每个科室都具备鲜明的学科特色,从而让医院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疗目的地。在建立特色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将会依据内外部条件提出初步设想,并在全体同仁积极参与下共同谋划。
第四,以健康和公平为最终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我们的临床诊疗、健康管理、科学研究、特色创新都需不忘初心,以此为终极目标。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将开展健康社区示范建设行动,涉及健康促进、远程医疗、AI、大健康、精准医疗、精准康复等系列创新项目。医院深刻领悟三明医改以及医疗行风建设的重要指引,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的必然趋势,落实在医院的全面建设中。